《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72502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实用】(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1659字)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课文,感悟课文,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一、渲染气氛,把握情感。1、课前活动时,我与学生聊聊自己幸福的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打好铺垫,学生现在幸福的生活和文中可怜的小女孩悲惨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加珍惜自己

2、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2、课伊始,我便为学生播放带有悲剧性音乐,营造悲剧氛围,并充分利用课后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首小诗,让学生感悟小作者刘倩倩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要把自己所得到的东西留给小女孩的那份真挚的情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二、激发想象,训练表达。为了能让学生对_有深入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早晨,风,冷飕飕的,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在小女孩的头上、肩上?一个衣着光鲜亮丽的富太太从小

3、女孩身边走过,小女孩赶紧从兜里取出火柴,恳求道:“太太,请您买些火柴吧!”可是,富太太鄙夷地看了小女孩一眼,走开了。”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午时?”、“傍晚时分?”等,让学生由课文想开去,填补文本空白,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使学生对小女孩的命运感同身受。这一环节的教学,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三、合作学习,学法迁移。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是重点教学目标。为了突出这一目标要求,我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以

4、第一自然段为载体,“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主要巧“授渔”“批注”:把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并记下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标出重点词,“”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且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使学生获得品悟文本的方法。继而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第24自然段,感悟人物悲惨的命运。四、切入结局,留下悬念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然而在课文的最后却有这样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死了为什么还是幸福的?切入结局,留下悬念。课已完,意未尽,为下堂课做铺垫。五、美中

5、不足,有待完善。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部分重点语句的品读显得蜻蜓点水。若能抓住“可怜”这个中心词找句子感悟,可避免条分缕析,学生的朗读的时间就比较充分了。2、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短,使学生没能在找到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把问题想深、想透。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1025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6、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在这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课文伊始,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大年夜”你们是怎么过的说起,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_,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先在自

7、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小组合作中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相符合。(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

8、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4)质疑能力。为了更能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我在最后环节引导学生略学了第三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小女孩面带微笑冻死了,同时起到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效果。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学生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我却忽视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很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3(1509字)

9、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初步领悟对比的写法。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理念,在课文第一部分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

10、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在交流时,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老师只是在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地方给予引导。如学生说到“那么冷的冬天,脚上却只穿了一双拖鞋,而且这双拖鞋还是她妈妈的。”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天气冷的程度,从而加深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体会,我就顺势追问:“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天气的寒冷?”从交流的情况看,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描写小女孩可怜和悲惨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的生活,同时也对小女孩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提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是圣

11、诞节的前一天。第一部分哪些地方描写了与圣诞节有关的情景,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此把学生引导到领悟_对比的写法中。很快,学生找到了相关语句,通过交流,学生初步领悟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可怜,更能激起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二、抓住_的重点句,合作探究,进一步感悟对比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这时,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抓住这一重点句中小女孩嘴角的微笑,我引导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917

12、自然段)。我先引导学生一起理解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并完成第一栏表格填写。然后后面三次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的幻景火炉、烤鹅、圣诞树与奶奶,并探究出现这些幻景的原因,也就是表格中的“现实”与“希望”两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第二部分(917自然段)内容后,我又进一步提问:“小女孩明明是在极度寒冷和饥饿中痛苦地死去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作者在这一段同样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幻景与她生活的现实形成了

13、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深切同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较好地注意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把领悟_的写法寓于体会_的内容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4(1040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

14、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我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细细反思这堂课,我有些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

15、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另外,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而且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这些地方都还需要我加强改进。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5(1699字)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