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718635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在梦的远方教案指导内容预览:五 在梦的远方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写“梦”的散文很多,或奇情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年少时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文章中,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背着幼小的“我”寻医问药的背影;跑近十里路救儿性命的动作;是为儿子

2、死里逃生“流下泪”来的表情;到处求方抓药的焦灼心情;是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乃至偏袒的举动;因“我”个性孤僻而不安的忧虑;更是儿子离家后无尽的牵挂与期待,鼓励他寻求梦想的话语作者笔下的母亲,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她们的心永远记挂在孩子的身上,她们奉献的那样彻底,又是那样理所当然,心甘情愿。作者尤其善于捕捉和表现母亲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切不可忽略这些情节和词语,如“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母亲急得满眼泪”,“还心有余悸”,“感谢得流下泪来”,“那时代的妈妈,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母亲的担心没有太久”,“母亲反而担心”,“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依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

3、等等,这些细节,正是母爱的写照-无私的付出,无尽的牵挂,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结尾通过母亲口中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故事里的两个小人物-阿土和阿呆,分别代表着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目光短浅,懒于实践而消极退让,另一种则是目光远大,勇于坚持而积极进取。面对同一个遥远的梦,也可以说是缥缈的理想,“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而作者写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怀念慈爱的母亲,感激她的深深教诲。母亲的爱铭刻在作者心中,鼓励着他追求人生,达到梦的彼岸。因此,他自豪地说:“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二、问题探究1.关于对“梦的远方”的理解。梦的远方到底是什么?一种理

4、解认为是“理想”,是自己执著的目标与愿望。作者用阿呆与阿土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在梦的远方启程,坚持航行下去,总有一天会掘出自己的“黄金”。另一种理解认为,既然“在梦的远方”是文章的标题,那么就不该是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文章的主题不是坚持理想,而是赞颂母爱,所以标题中的“梦”是指自己的理想,而那梦的远方应是那份深挚的母爱。因为母亲守护了“我”的生命,守护“我”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母亲用这则童话鼓励“我”:“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这纯朴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正是“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使这个故事与前文形成一体,才能把母爱诠释得更加伟大而感人。2.关于日本童话

5、在文中的作用。日本童话在文中起到升华母爱内涵的作用。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向读者昭示:母爱是生活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而这个日本童话却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精神的影响与关切。尽管她只是“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的母亲,但是她却用朴质的语言让儿子懂得了“梦的真谛”。克雷洛夫有段名言:“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要从现实的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重在行动,阿呆不是为见到白茶花“等待了一年又一年吗”?所以贵在坚持。作者正是凭着母亲对他的这些教育,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作家”。我们说为孩子指明人生真谛的母爱才是最伟大的母爱!而作为母亲,那选择在阿土看来不切实际

6、梦想的阿呆,不正是她自己吗?她就像阿呆一样守望着“我”,守护着“我”最终成为作家,实现了她辛苦追求的梦。在理解童话的作用时,必须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文章主旨,才不至于断章取义。思考与讨论一、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怎样理解“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所叙事件中,感知母亲的形象;并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选取了许多小事来写母亲,看似罗列生活琐事,实则笔端凝重,饱含深情。通过这些小事,写出了一位母亲伟大的爱。那爱是无法丈量和计算的,那爱又是无处不在的。“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由衷的感谢

7、。(参考“整体感知”部分内容)二、仔细研读课文,谈一谈“在梦的远方”到底指什么?你的“梦的远方”又是什么?此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解题,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争论中不必统一答案,但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梦的远方”指的是深挚的母爱;也可理解为理想,目标。(分析详见问题探究1)三、课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写人,关键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貌。作者在文章的前一部分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然后用转述母亲讲的故事为文章收尾。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此题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亦是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些启示。本文的主题是赞美母爱,作者恰恰扣住这一主旨,以时间为序

8、,写出了我就是在母亲的守候下成长起来的。是母亲使我拥有了强健的身体,健全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追求理想的执著信念。文章从身体到性格,最后是用故事给予我精神力量,层层深入,使母爱的内涵更丰富,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教学建议本文语言平易,内容易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我品读为主。引导学生感知母爱,体会中国传统母爱的内涵是教学重点。一、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口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以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说”的能力。二、引导学生体会母爱,尤其是中国传统意义中母爱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作者塑造母亲形象时所选取的材料,表达母亲内心情愫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进行专题阅读或对比阅读,如,冰心的再寄小读者十,史铁生秋天

9、的怀念,刘心武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等,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母爱的真谛。三、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如“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等。使学生掌握通过关键句理解文章的方法。四、关于标题“梦的远方”,关于童话的意义与作用,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探究。五、从写作的角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会从平凡的小事中找亮点,于平凡中体味不平凡。尤其是提升他们对亲情的感悟力,学会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相关资料一、1.林清玄,1953年生,台湾高雄人,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

10、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可以说林清玄是成功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在文化艺术领域里是广闻博识的通才。他还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知疲倦的佛学宣讲者。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为10年来第二大畅销书男作家,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他的“菩提系列”被中国时报选为“四十年来台湾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书”。其代表散文集有温一壶月光下酒莲花香片迷路的云鸳鸯香炉打开心内的门窗等。他的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2.在延安,林清玄用

11、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方老先生生前是台湾颇有声望的教育家,浙江田野里长大,早年来台,认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因此林先生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方老先生,亲自来到沟壑纵横、黄土皑皑的陕北高原,为希望小学奠基植树。白天,面对晋陕交界处黄河360度大回旋的恢弘场景,他发出了“不输给美国的黄石公园”的感叹。面对一眼眼八路军住过的窑洞,一串串油汪汪的红辣椒,一个个“三个就能吃饱”的梨枣,使他陷入了沉思。夜晚,他与村民们一双筷子夹菜,一个酒杯喝酒,一个土炕睡觉。在窑洞前听村民质朴粗犷的陕北爬山调,给村民唱台湾的民歌,笑声、歌声

12、飘出山坳,顺着黄河,久久地在陕北农村夜晚的上空回荡林先生当即表示,今后每年将在祖国大陆的贫困地区捐一所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二、关于母亲1.作家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小时候写文章,家里没什么桌子,他只能趴在主厅里的供桌上写。母亲问他:“你整天在写东西,到底是在写辛酸的还是写趣味的?”林清玄老实回答说:“辛酸的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就说:“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苦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林清玄坦言自己年轻时有

13、一种写作习惯,在纸上写了两三行觉得不好,刷地揉成一团就丢进垃圾桶。有一次他回家乡,第二天起床,诧异地发现垃圾桶里的纸全被拉平,还用熨斗烫过,平平整整地放在桌子上。林清玄大吃一惊,这种事一定又是母亲做的。母亲慢慢地说:“你抬头看看窗外的龙眼树。你要知道,你所写的每一张纸、每一本书,都是用树木做成的。所以你写的时候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地写你的文章,因为你每写坏一张纸,就要砍掉一些树枝。你的书那么畅销,你每写一本书,就要砍掉一片森林。如果你写的文章的价值不能超过窗外的树木,你就不要写它了。”在母亲的督促下,林清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写书。(选自子午书简)2.成长在台湾光复后

14、几年的孩子,对番薯和芋头这两种食物,相信记忆都非常深刻。早年在乡下,白米饭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奢想,三餐时,饭锅里的米饭和番薯永远是不成比例的,有时早上喝到一碗未掺番薯的白粥,就会高兴半天。生活在那种景况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难为的恐怕是妈妈,因为她时刻都在想如何为那简单贫乏的食物设计一些新的花样,让我们不感到厌倦,并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我至今最怀念的是母亲费尽心机在食物上所创造的匠心和巧意。记得我每次考了第一名,或拿奖状回家时,母亲就特准我在灶下焖两个红心番薯以作为奖励;我从灶里探出焖熟的番薯,心中那种荣耀的感觉,真不亚于在学校的讲台上领奖状,番薯吃起来也就特别有味。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有十

15、四个堂兄弟,四个堂姊,伯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亲主理家政,到今天,我们都还记得领到两个红心番薯是一个多么隆重的奖品。在寒流来袭的台北灯下,我时常想到,如果幼年时代没有吃过母亲的冰糖芋泥,那么我的童年记忆就完全失色了。我如今能保持乡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对一袋袋知识的番薯和芋头,知所取舍变化,创造出最好的样式,在烦闷发愁时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确信我童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母亲的影子在我心里最深刻的角落,永远推动着我。(林清玄 冰糖芋泥)三、林清玄散文风格1.林清玄认为泰戈尔的那种对美的思维、描写与诠释对他影响非常大。他也渴望能写出像纪伯伦的先知那样理性而智慧的作品,但“我会加上美感与想

16、象”。中国作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丰子恺、沈从文。他从丰子恺那儿学到了朴素,又从沈从文处学来了优美和幽渺。成长中的汲取酝酿成他今天的风格:美、简朴、智慧、朴实、幽远。2. “温一壶月光下酒”式的悠然叙述他的散文讲究火候,追求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美学境界。打个比方,林清玄散文创作追求的境界就像中国茶艺所追求的“茶道”,而不是牛饮进口的咖啡。换个说法,饮酒有多种饮法。曹操选择的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悲壮,喝的是英雄酒;李白选择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喝的是失意惆怅的闷酒;而林清玄则选择了“温一壶月光下酒”,其意不在喝酒,而在“温月光”,在“温”的过程中反省人生哲理。他喝的是宽心休闲酒,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