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71184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向资助”模式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全面拓展资助育人新思路 “双向资助”模式研究南漳 张宏志一、“双向资助”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所谓“双向资助”模式。其第一是“财力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第二是“技术支持”,即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技术引导,促进家庭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大学生上学贷款其原因是家庭贫困,家庭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各种原因致困,有的是缺少项目,有的是缺少信息,有的是缺少点子,有的是家庭没有明白人等。怎样让学生甩开思想包袱安心上学读书?是我们搞资助工作在新形势下思考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贷款上学,解决其

2、暂时的困难。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家庭贫困的状况,走出阴影。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解决另一面学生家庭困难的问题。我们可利用信息平台给学生家庭提供项目、信息、点子、资金、培训乃至信心等支持,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脱贫,以早日还贷,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我们资助工作,服务“三农”。让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他的实施主体是基层各级资助队伍。首先,“双向资助”模式是满足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的需要。由于贫困学生家庭底子薄,大多居住地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甚至有些学生家庭还遭遇天灾人祸,这些学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自卑心理,心理的长期积淀,使学生生活和心理都受

3、到影响,因此,应尽早从根本上解决。其次,“双向资助”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贫困大学生具有压力大、思想活跃、需求多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表面经济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更关注深层次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一方面,“双向资助”把经济支持作为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另一方面,“双向资助”模式更关注对学生的家庭技术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能力等问题,给的是学生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效应远远大于物质效应。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后盾,家庭脱贫了,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物质供应,从而减轻学生的物质

4、上的和精神上的压力,甩开包袱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尽早还贷做好了准备。再次,“双向资助”模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农”的内在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乃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应该形成网络,使他们早日既成才又成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全社会参与“三农”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责任。二、“双向资助”模式的构建第一,切实建立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和学生家庭援助为辅助的支持体系。设计支持体系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县区资助中心办理贷款要把握耐心服务和乐意服务的原则。生源地大学生贷款的时间较集中,时间紧,人员多,任务重,而还款的时间跨度大,借款学生和家庭的变数因

5、素较多,这无疑给办理贷款的丙方资助中心,带来很大难度,这就要求各地在人员编制上从宽,从条件上倾斜;二是基层资助队伍支持学生家庭项目的选择要合适。要根据学生家庭贫困调查表分析归类建立档案,深入学生家庭调查研究,学生贷款时和学生家长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性要强;三是选择合适项目后要有实施效果。没有效益,劳民伤财的事情要杜绝,这些家庭只能吃“补药”,不能吃“过药”。第二,明确标准,规范程序,扎实做好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财力支持”工作。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又一项惠民政策,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每年可享受6000元的国家贴息贷款,学生毕业后个人开始付息,贷款本金根据学生及学生家庭的财力状况分期偿还,最长

6、还清时间不得超过14年。这是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暂时的财力支持,这里重点强调了“贫困”,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来贷款,这就要坚持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制定的要科学、合理,既要适合基层把握,又要利于资助中心操作,防止非贫困学生钻空子的问题。认定程序上重点解决基层审核不负责任的问题。基层审核是最关键的一关,而在实际过程中,基层盖章太容易了,基层办事人员不管是贫困还是不贫困,只要有人找他就给盖章,贷款风险责任是县级负主要责任,这个责任没有下移,这就是责任不明确的表现,县政府要出台有关责任规定文件,规定谁盖章谁签字,贷款风险要负担一定的比例。办理程序重点是解决资助中心、代理银行、学生所在学校各自的责任

7、问题。落实各自的责任是顺利办理大学生贷款的关键,在落实各自的责任的同时,也要搞好密切配合,使学生的贷款早日到达账户,学校要及早通知学生本人结账,避免学校经常催缴费用,使学生精神和心理受到伤害,同时,要不失时机的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系统操作培训。第三,立足引导,重在实践,重在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家庭提供“技术支持”后的过程管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家庭脱贫的过程。由于困难学生家庭的成员素质构成不一,家庭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差别大等因素,家庭脱贫的进程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层资助队伍要配合政府搞好跟踪服务,有什么问题就要及时帮助解决什么问题,把这部分弱势群体始终放在心上,带着真实的感情去帮

8、助他们。基层资助队伍每年建立帮扶方案,把这部分群体根据家庭特点分类,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实行重点帮扶。三、“双向资助”模式的运行第一,三方联动,确保资金投入。生源地大学生贷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家庭贫困生的贷款利益,也牵涉到银行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 各级资助队伍加大对助学贷款意义及有关政策、办法、手续等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助学贷款的意义、目的和具体办理程序,并且和省资助中心、省开发银行联系,做到资料上报准确、及时、规范;学生所在学校要积极主动配合,对学生因势利导,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用观念教育,把信用教育纳

9、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毕业教育体系,使借贷学生感受到国家为帮助贫困生所做的努力,认识到信用对社会、集体及个人的重要意义;代理银行要进行金融知识教育,要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和学生基层资助中心联系,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督促借款学生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努力降低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明辨是非,从自身做起,偿还助学贷款这是贷款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第一次树立个人诚信的表现机会,要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第二,三级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挥纽带作用。我县学生资助中心于2007年10月成立后,对上接受省、市资助中心指导,对外与贷款银行合作,对内横向联系相关部

10、门,对下指导各乡镇、区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并努力面向学生和学生家庭直接提供服务,扎扎实实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二是争取各相关部门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重要辅助支持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资助协管员支撑作用。基层资助协管员作为基层联系人,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和需求,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支柱。 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我县已建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形成了包括全县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工作高级顾问、编制内专职人员、临时聘用专职人员、学生骨干构成的五级体系结构。学生资助中心设有独立的固定编制,编制内专职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

11、较强专业素质和技能;资助工作协管员是中心的补充力量协助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利用各校的多媒体教室资源,负责本辖区内困难家庭的技术集中培训和有关信息传递等工作。第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我县结合实际,修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困难学生家庭的“技术支持”制度,把对困难家庭的支持作为一项制度制定下来,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完整清晰的、硬性的依据,确保工作运转高效、顺畅。逐渐形成制度化的管理。第四,实行“资助工作一体化”,实现全员参与资助工作。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技术支持”力度,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为还贷奠定良好基础,帮助贫困家庭尽快摆脱贫困,是提高助学贷款还贷率的关键所在

12、。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如饮水难、行路难、天灾人祸造成的生活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家庭解决收入来源问题,如帮助贫困家庭成员寻找工作岗位,或通过扶贫项目予以扶持等,使其家庭都要有1至2个稳定项目,收入来源相对稳定,为早日还贷奠定基础。另外,应当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要使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先就业后择业”。在毕业前,学校可根据市场需要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以适应社会需要,并帮助贫困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联合学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联合组织行业企业举行区域性校园招聘会;加强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定期举办网上供需见面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国家的人才计划,如“三支一扶”计划、“国家特岗教师计划”、 “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帮助就业。 总之,构建“双向资助”模式,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