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26854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湘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字词以及句子。竞走:_唯:_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_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_2. 阅读理解。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将课文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词语。囊萤:_恭勤:_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3. 课文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

2、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_4.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尝与诸小儿游。_诸儿竞走取之。_唯戎不动。_人问之。_2下列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

3、了树枝。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5. 课文回音壁。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契其舟,曰( )求剑若此(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

4、成语是。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冕求学(节选)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牧牛陇上_(2)窃入学舍_2翻译句子。已而复如初。_3画线的句子让我们想到另一位古人也是这样刻苦读书的,你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吗?_4你认为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7. 阅读理解。学 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

5、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诲:教,教导。 其:其中。 鸿鹄:天鹅。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之:这里指代鸿鹄。 俱:一起。 为:同“谓”,认为。 是:这个人。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2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另一个,结果。3“奕秋诲二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请写出自己的看法。_8.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6、)于东海。1给加点的字加上拼音。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试着说说句子的意思)_3“衔”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再查_画。4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9.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3解释

7、划线的词语。楚人有涉江者_遽契其舟_4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_10.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王育苦学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选文有删改)(注)豕(shi):猪。鬻(y):卖。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2用自己的

8、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两件事上。4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11.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取之,信然。”中的“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A.对,是B.答应,信守C.这样,如此D.表示一种语气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尝/与诸小儿游。B.诸儿竞/走取之。C.此必苦/李。D.唯戎不/动。3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

9、去摘李子,为什么王戎没有动?_。4读了短文,你认为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12. 思维拓展。小窗户天黑了,滴滴答答的雨点把睡梦中的小窗户敲醒了。小窗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道:“小雨点,你要干啥呀?”小雨点说:“天又黑又冷,你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吧。”小窗户摇摇头说:“不行呀,你进来会把屋子搞脏弄湿的,你不能进来。”小雨点哭了,在窗户的玻璃上留下道道泪痕。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地装扮得像白天一样。小雪花轻轻地飘落到小窗户上,悄悄说:“醒醒吧,你让我进去看看小朋友,我想和他们玩。”小窗户说:“小朋友们这会儿都在睡觉,等他们醒了再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雪花点点头,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窗户上等待着,

10、晶莹的雪花就像一朵朵漂亮的小窗花。黑夜过去,太阳出来了,给大地洒下万道金光。小窗户早早就醒了,它有礼貌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又对春风阿姨说:“欢迎您,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于是,小窗户开得大大的,明媚的阳光和温馨的春风穿过窗棂把一个个小朋友从甜甜的梦中唤醒。(1)我是模仿秀滴滴答答:_暖和暖和:_又黑又冷:_(2)还原精灵。()的眼睛()的阳光()的雪花()的春风(3)探究阅读小窗户为什么不让小雨点进屋?用“”标在文中。用“”标出文中一个比喻句。是谁把小朋友们唤醒的?_13. 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

11、,还卒业。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弃去弃去_还卒业:_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14. 文言文阅读。凿壁偷光匡(kung)街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i)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本文选自西京杂记,区街:西汉经学家。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1下列说法只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_)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