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2679332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年级:姓名:- 23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应用(5分)1.按要求填空(1)浴乎沂,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杜牧阿房宫赋)(3)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理由是“赂秦而力亏”,“_”【答案】 (1). 风乎舞雩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破灭之道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

2、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雩”“哀”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2.按要求选择如果制作武汉人民送别抗击新冠病毒援鄂医疗队的标语,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 生死与共,生死之交B.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D. 依依惜别,心心相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相关标语的理解鉴赏能力。标语是指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解答本题时先理解每一个选项的内容,然后再判断是否合乎题干信息。A项,“生死与共,生死之交”意

3、思是“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与题干相符,合适。B项,“幸得有你,山河无恙”意思是“幸亏有你,国家无事”,“你”指抗疫医疗队成员,“山河”使用借代修辞,代指国家,符合题干要求,合适。C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概括为“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不适合制作武汉人民送别抗击新冠病毒援鄂医疗队的标语,本标语不适合用于胜利后。D项,“依依惜别,心心相连”意思是舍不得离开,心和心紧密团结在一起,符合题干要求,合适。故选C。【点睛】一幅寥寥数字的标语,不但折射着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执政的方向和智慧,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出现

4、了相当数量语句冷漠、态度蛮横的标语;更有一些标语生吞活剥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命令强制、狐假虎威,伤害了民众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比如说,禁止践踏草坪!禁止实际上可以改成:小区是我家,绿化靠大家(或青青的小草是您我共同努力的结果,等。这样大家怎么不会保护小草?标语本身就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但怎么写却大有讲究,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标语也是语言,透过标语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其思维导向。如果从广义上讲,标语以可以分为3类:品牌说明、品牌标签、品牌口号,标语,广告促销用语。另外,我们从标语的使用场合和目的性来区分的话,又可以这样来归类:产品定位、产品促销、产品宣传、品牌形象、企业形象等。3.按要求选

5、择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的空白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_。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是对致力科学事业者的最高奖赏之一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的努力探索从获奖结果看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作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结合“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分析,可以先把握“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应是,故的顺序是,据此排除ACD。故选B。

6、二、阅读(55分)(一)(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

7、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

8、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

9、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

10、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摘编自林庚说木叶)4. 对于作者为什么要用屈原的诗来开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B. 引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C. 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D. 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5.

11、对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语言”,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与生活用语及科学概念都不同的一种语言B. 这是一种由诗人们传承、创造的文学性的语言C. “诗歌语言”的运用通常更加讲解洗练、精妙D “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6. 文中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7. 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有人认为“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难得的佳句,对此,你是否认同?【答案】4. C 5. D 6. 第段中是为了指出在诗歌的语言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落木”。以此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

12、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第段中是为了强调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引出下文对“木”字的分析。 7. 示例一:认同。林庚先生研究的材料并未穷尽所有情况,只是一家之言,其结论不能过于泛化;“落叶满空山”中的“落叶”也都是很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确实不能换成“落木”;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情形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示例二:不认同。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是个人独到的发现,能帮助我们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色。【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

13、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作者开篇引用屈原的诗目的是“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C项,“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说法错误。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木”,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与本文的写作重心不符。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

14、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分析可知,正是诗人的大胆冒险发挥创造性,使诗歌的语言精彩纷呈,但不能说“诗歌语言”离不开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选项太绝对,曲解文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

15、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题干“文中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第段,结合“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可知,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是为了指出在诗歌的语言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落木”。以此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第段,结合“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