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抛光技术(优选)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2674667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解抛光技术(优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解抛光技术(优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主要因素:一、电解抛光电解液,电解液选用的合理与 否是直接影响电解抛光效果的最基本因素之 一。1 扩散系数小,黏度大。2 易与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形成扩散速度更 小的多核聚合配合物。本身是一种黏膜稠的 酸。二、电解抛光电流密度和电压,通常应控制 在极限扩散电流控制区,中阳极极化曲线的 平坦区。1 低于此区的电流密度时,表面会出现腐蚀。2 高于此电流密度区时,因有氧气析出,表面 易出现气孔、麻点或条纹。3 平坦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温度、配位 剂的浓度和添加剂的种类而变化。三、温度,温度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曲线1 电解液温度升高,极限扩散电流逐渐增大, 当温度高于90 度时,表

2、面抛光的起始电流密 度大,阳极铜片的溶解速度过快,因而铜片 表面易生成点状或条状腐蚀。2 当电解液温度低于 60 度时,传质过程慢, 抛光的起始电流密度太低,阳极铜片的溶解 速度慢,溶解下来的离子不能很快地扩散开 来,容易在阳极表面形成 CU 和 HEDP 的多 核配合物,使用权铜片表面出现沉淀物膜槿 麻点。四、抛光时间。1 被抛光零件的材质及其表面的预处理程度。2 阳、阴极间的距离。3 电解液的抛光性能及温度。4 电抛光过程使用的阳极电流密度的大小及 槽电压的高低。5 工艺上对抛光表面光亮度的要求等。五、阳极、阴极极间距离。1 便于调整电流密度到工艺规范,并尽量使抛 光件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得

3、均匀一致些。2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因电解液浓度高、 电阻大、耗电量较大。3 阴极产生的气体搅拌是否已破坏了黏液层, 降低了抛光效果。六、抛光前工件表面状态及金相组织。1 被抛光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越均匀,越细 密,(如纯金属)越有利于抛光过程的进行, 而且抛光效果也越好。2 被抛光工件的材料为合金,特别是多组分合 金时,抛光工艺的控制比较麻烦。3 当被抛光工件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特别是含 有非金属万分时,就会使电抛光体系呈现出 不一致的电化学敏感性。4 工件在抛光前表面处理得越干净越细密,越 有利于电抛光过程的进行,越容易获得预期 的抛光效果。不锈钢电解抛光技术专题一.电解抛光原理:电解抛光(

4、electro-polishing)也称电抛光,是利用阳极在电解池中所产生的电化学溶解现象, 使阳极上的微观凸起部分发生选择性溶解以形成平滑表面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阳极氧化过 程,伴随着工件表面的溶解和和氧化,但又不同于阳极氧化。电解抛光的抛光机理是:1. 黏膜理论:电解抛光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属阳极的溶解速度大于溶解产物离开阳极表面向电解液中扩 散的速度,于是溶解产物就在电极表面积累,形成一层黏性膜,这层黏性膜的电阻比电解液的 大,而且可以溶解在电解液中,它沿阳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的微凸处的微黏膜厚 度比凹处小,导致凸处的电阻也较小,从而造成电流集中,与微凹处相比,微凸处电流密度较

5、 大,电位升高,从而使氧气容易析出,有利于黏膜溶解扩散,加快了微凸部位金属的溶解。随 着电解抛光时间的延续,阳极表面上的微凸处被逐渐削平,使整个表面变得平滑、光亮。2. 氧化膜理论:在电解抛光过程中,由于析出氧的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阳极表面呈钝态,但 是,这层氧化膜在电解液中是可以溶解的,所以钝态并不是完全稳定的。由于在阳极表面微凸 处电流密度较高,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而且该处析出的氧气也多,有利于阳极溶解产物向 溶液中扩散,促使该处的氧化膜溶解加快。在整个抛光过程中、氧化膜的生成溶解不断进行。 而且微凸处进行的速度比微凹处快,其结果,微凸处金属被优先溶解削去,使阳极表面达到平 滑

6、、光亮。电抛光阳极过程的特点:电抛光过程根据金属表面的性质、溶液成分、工作条件,在阳极 附近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阳极溶解,当进行电抛光时,金属表面的原子就转入到电解液中成为离子,阳极发生 溶解: Me = Me(n+) + ne 氧化膜(或氧吸附层)形成,电抛光时,在阳极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或氧吸附层),此膜的厚度决定于金属的性质、电解液成分、工艺规范。2Me(n+)+20H- =Me2On +n H2O 气态氧的析出: 4OH- =O2 +2H2O +4e 溶液中还存在多种物质的氧化二电极极化曲线(I-U曲线、钝化曲线)当工件基体放入电解池中并通以直流电的情况下,零件表面就会产生阳极极化现象

7、,而且 在阳极极化的工程中有一定的曲线规律一电极极化曲线 AB部分:电压增加,电流增长较慢,阳极表面未活化,不能正常溶解。 BC部分,电流与电压成比例增加,阳极表面活化产生正常溶解,金属具有强腐蚀型表 面。 CD部分,在C点附近曲线发生突变,当电压从小增加到U2时,电流强度会有所下降, 说明金属表面氧化膜生成,电阻增大,金属表面开始形成黏液膜。 DE部分,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强度却保持不变,曲线出现水平部分,金属表面生成了 黏液膜,具备抛光表面的条件,金属表面正常溶解可得到光泽的表面。 从E点开始只要电压稍微增加,便引起电流强度的急剧增加,这是阳极上氧的析出的 标志,虽然阳极表面得到光亮,但同时

8、产生了腐蚀斑点(点状凹坑),电抛光过程受到破坏。通过试验,当电解抛光时给EP槽施加至钝电压,电流就会按照阳极极化曲线的形式进行 变化;把整流器调到稳压状态,调整电压到工件至钝电压,开机,电流就会从A点1S左右到 达B点然后达到C点-电流的至高点,从C点降到D点一电流的稳定状态,电流持续稳定到 达E点,电抛光过程结束。从A点到达D点时间需要2-3S,整个稳定电流的抛光过程1-2M (根据工件材质而定)。三法拉第电解定律内容:在电解时,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和通过电解池的电量q成正比公式:m =q/(zxF )xM =M/(zxF) xlxtm:电极上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kgM:参与反应

9、物质的摩尔质量kg/molF:法拉第电解常数:96485 C/molZ:电极反应的计量方程式中电子的计量系数t: 时间 SI:电流强度A电极上每析出(或溶解)1 mol 的任何物质所需的电量为 96485 C ,也就是说用同等的电 量通过各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时,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各物质的质量与它们的摩尔质量成 正比。四.不锈钢的电解抛光 不锈钢的电解抛光溶液,一般都为磷酸基溶液即以磷酸为主,硫酸为辅,其中还添加一部 分添加剂。1. 不锈钢电解抛光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磷酸 磷酸是抛光掖中的主要成分,磷酸和磷酸盐的黏滞性都比较大,有利于微观凸起处金属的 优先溶解,对金属的腐蚀性比较小,对获得平整

10、光亮的表面起重要的作用。 硫酸 硫酸可提高电解液的导电率,改善分散能力,减轻对有色金属的腐蚀,提高钢铁工件的光 洁度。浓度过高,钢铁溶解速度过快,表面光泽性下降,浓度过低,容易使铝及其合金发生斑 点状腐蚀。 铬酐 铬酐可促进金属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减轻和避免溶液对金属的腐蚀,提高整平作用,以获 得光洁度高的表面。2. 不锈钢电解抛光溶液的控制参数 温度 不同的电解抛光液有不同的温度控制范围,温度升高有利于金属的溶解,但是有可能产生过腐蚀,降低表面的光泽性。一般温度升高时要相应提高电流密度,才能保证工件表面的光洁 度。 电流密度电流密度也是工件在 EP 过程中一个重要参数,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奥氏体

11、不锈钢电流密 度15A-80A/dm2;马氏体不锈钢电流密度75A-82A/dm2。电流密度要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选用 不同的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过高,氧气析出过多,难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或稳定的黏膜,电极 表面过热,电化学反应剧烈,容易产生腐蚀点和条纹;电流密度过低,阳极一直处于阳极溶解 状态,也不能提高金属工件表面的光洁度。 抛光时间在电解抛光过程中,抛光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它要根据电解抛光液温度的高低和电流密 度的大小来定。在一般情况下,抛光时间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钢铁工件 可比有色金属工件的抛光时间长一些,工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时,也应相应缩短抛光时 间,必要时可反复多

12、次进行抛光处理。 搅拌搅拌可加快电解液的流动,促进金属表面滞留的氧气泡的排除,减轻金属表面的过热现象, 从而有利于工件表面光洁度的提高。生产一般采用移动阳极的方法,也有用压缩空气来搅拌电 解液。 槽内阴极板阴极板材料通常采用铅版,阴极面积一般稍大,以提高电流效率,阴阳极面积比通常为:1.1-1.5:1。 电位在将抛光液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的前提下,如果电位太低,则无黏液膜形成, 也无电解抛光作用发生,式样表面灰白;若电位略为升高时,虽有黏液膜的产生,但很不稳定, 一旦形成也会立即溶入电解液中,也不产生抛光作用,仅有侵蚀现象产生;如果电位进一步增 加,达到某一定值之后,才开始产生稳定的

13、黏液膜,电解抛光才得以产生,并有氧气逸出,抛 光效果逐步提高。随着电位的持续升高,黏液膜的厚度也相应增加,薄膜层的电阻上升,抛光 电流基本保持不变,在这种电位下,氧气逸出较为迅速,局部溶液升温很快,抛光效果效果最 佳,光亮度显著增加,这一区域是电解抛光的最佳区域。在这一区域中若电位很高,由于局部 温度较高,抛光质量较好,但操作工艺不易控制,若电位再度升高,薄膜被击破,电阻反而下 降。此时,便有凹坑出现、抛光效果变差。总结:抛光温度、抛光时间、抛光电流密度、抛光电位、电解抛光液的比重,这几个参数是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其余几个因素相应的变化。提高温度和电位,可以提 高溶液的导

14、电能力和金属的溶解速度。但在一定的电位下,电流密度同时也会随着溶液导电能 力和金属溶解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高电位作用下,必须采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抛光任务, 反之,在低电位作用下,电流密度必将减少,抛光时间则须延长,但不能太长,否则会产生侵 蚀现象。总之,电解抛光是一个受前处理、抛光温度、电位、时间、电流等综合因素相互影响的过 程,应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用,适度掌握各种条件,才能获得最好的抛光效果。五不锈钢电解抛光液的配方1.磷酸基溶液配方1通用性好,适于碳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解液配方2适于1Cr18Ni9Ti之类的奥氏体不锈钢配方3适于1Cr13之类的马氏体不锈钢,也可用于

15、镍、铝的电抛光配方4适于不锈钢,抛光质量中等,溶液使用寿命很长不需作再生处理配方5适于不锈钢,抛光质量好,溶液使用寿命较长,主要用于手表等精密零件配方6适于不锈钢,低合金钢、高合金钢、铸铁等,强烈搅拌可改善抛光质量。配方7适于除含钨的高碳钢以外的大多数普通钢,钢合金元素最高允许含量为镍3.75%钼0.5%铬 1.4%锰 1.75%钒 0.3%配方8适于碳纲及含锰、镍的摸具钢。钢铁磷酸基溶液电抛光工艺规范盛井升垂 非朵仲1234567S硏atCSi% 6S-肿HkflO-4CME二5-GOinl/L6M2:圧冊)15-2 03F30-34-3740Oin/L3113-22iS-fiHCrCB6-63-4K Oh/L12-14虽简2S7-33/121C-L3B-12乙二妄口 己吃二的1水1E-420-1722- 169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