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656914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枇杷主要病虫害防治枇杷叶斑病 常见的枇杷叶斑病有:灰斑病(轮斑病)、斑点病、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发病重时造成早期落叶,果树长势弱,影响新梢抽发。灰斑病还危害果实;以上4 种病害常混合发生,症状和发生特点都有相似之处。一。 症状 (Symptoms)1。 灰斑病: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转为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有明显的黑褐色环带。果实受害产生紫褐色圆形病斑,后期凹显,散生黑色小粒点。2. 斑点病:叶上初为赤褐色小点,扩大后近圆形,病斑比灰斑病小,中央灰黄色,后期产生黑色小粒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小黑点细而

2、密。病斑也会愈合为不规则大病斑.3。 角斑病:叶片上初为褐色小点,扩大后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病斑.也可愈合成大病斑。病斑赤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稍褪色,其上长出黑色绒状小粒点。灰斑病 斑点病 角班病4. 胡麻色斑病:叶片上产生很多小圆形病斑,芝麻大小,紫褐色,边缘红紫色.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小黑点,病斑也会扩大、愈合成不规则大病斑。二。 病原 (Pathogen)1。 灰斑病: Pestalozzia funerea 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中央三个细胞茶褐色,二端细胞无色,顶端细胞的末端有3根刺毛.2。 斑点病: Phyll

3、osticta eriobotryae 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色,孔口突出在寄主表皮上。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3. 角斑病:Cercospora eriobotryae 尾孢属,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子座上,丛生,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后有15 个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3-8个隔膜.4。 胡麻色斑病: 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虫形孢属,分生孢子盘皿状,成熟后露出表皮外,盘下一般可见菌丝体,分生孢子梗短而细。分生孢子形态似虫状,有4个细胞组成,除基部细胞较小外,3个细胞前端都有一根细毛.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病

4、菌在病叶上越冬,莆田、长乐和福州等地无明显越冬现象。春季温度回升、雨季来临时,休眠的病菌开始活动,靠气流、风雨传播,有的也靠昆虫传播。56月是发病高峰,910月是另一个小高峰.四. 发病条件 (Contributing conditions)1。 湿度: 雨季湿度大,或秋旱后下雨,都易诱发病害发生。 角斑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生也较严重,因为干旱降低寄主抗病性。排水差的果园病害发生严重。2。 土壤:瘠薄土壤发病较重,质地粘重的果园排水都很差,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差。3。 树龄:苗木发病比成株重,尤其是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主要为害苗木, 在苗木生长不良时发病更严重。4。 品种:不同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病

5、性表现不同.一般来说,白色品种感病, 红色品种抗病;品质好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本地的老品种一般较抗病、耐病。5。 栽培管理: 管理不良的果园发病重。五. 防治措施 (Control)1。 育苗: 选择有机质多的砂质壤土育苗,苗圃要远离枇杷园、未做过苗圃的地。 苗圃要加强管理,育壮苗、健苗。及时防治病虫害.2. 冬季清园:剪除病叶,与落叶一起烧毁,清园后及时喷药。3。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树势强壮则抗病性强,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 尽量降低地下水位;干旱时则要及时灌溉。4. 药剂防治:苗圃在新叶长出时,成年树每年春梢大量抽发时, 都要及时根据病情喷药防治.我省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始喷药,1

6、015天后再喷一次.药剂可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70托布津可湿粉800倍,65代森锌可湿粉600倍。枇杷炭疽病一。 症状 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在储藏期发生较多。果面上褐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凹陷,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在潮湿条件下溢出淡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快,3-5 天蔓延到整个果实,果肉腐烂。病果可成为僵果悬挂在树上或落在地上。二。 病原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果生盘长孢菌,有性阶段是小丛壳属。三. 发生规律1 以菌丝体在树上的病果上越冬。2 果实成熟时高温多雨则发病重。3 果树栽植密度大、不通风的果园发病较重.4 害虫为害严重的果园病害重,因为昆虫携带病菌,造

7、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而炭疽病菌一般是弱寄生的。四。 防治措施1. 摘除病果,剪除病梢并烧毁。地面上的僵果也要深埋或烧毁。2. 防治害虫,用通常的杀虫剂即可。3. 果实成熟前一个月喷一次药,可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可以兼治叶斑病。枇杷疮痂病症状: 可为害果实、叶片和茎,发生普遍,但危害性较轻,主要影响果实外观,降低果品商品价值。果实受害后,果面上形成许多褐色锈斑或形成连片的绒状暗色斑块。叶片受害,叶柄或叶脉上出现长形褐色锈斑,或叶面形成棕褐色绒斑.嫩茎受害,症状与果实相似,但多为长形,后期随着枝梢表皮的木栓化而消失。病原菌:国内报道为Fusicladium eriobortyae,国外报道

8、有Fusicladium eriobotryae(Cavara)Sauardo、Spiblaea eriobortyae和Spilocaea pyralanthae(Otth)Arx。等。防治方法可在果实生长期试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保护防治。可每隔15天左右一次,连续25次。枇杷灰霉病和软腐病一、发生特点及症状 1。发生特点。该病发生于4月上中旬,临近枇杷收获时节,一般在气温15以上,降雨偏多的条件下易于流行。其特点是发病快,来势猛,蔓延十分迅速,发病轻的果园烂果率25%,严重的果园烂果率达25。6

9、,如不及时防治,将使即将收获的枇杷果实毁于一旦,给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症状。该病病状是果实腐烂,通过观察,症状呈两种类型:一是果实染病初期呈淡褐色水浸状,很快变为暗褐色,软腐,潮湿时长出一层灰色霉层,迅速腐烂,遇干旱时果实干缩呈僵果;二是染病组织软化,呈水溃状,浅褐色,有黄色菌脓溢出。综上所述,该病由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共同危害所致。 二、发病条件 灰霉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中温高湿性病害,病原借气流、雨水传播。气温1621,相对湿度92%以上,降雨偏多易于流行危害,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借雨水、灌溉水、肥料、昆虫传播,遇1520,降雨偏多条件易于流行危害. 三、防治措施 1.开

10、沟排水。枇杷果园要注意开好排水沟,外沟深度80厘米以上,保证果园捧水,防止病原随水传播. 2.清洁果园。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残体,摘除病花穗和病果,减少菌原量,减少病原基数. 3.加强管理。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徒长,对生长过旺枝蔓适当修剪,使枇杷园通风降湿,抑制发病. 4。加强花腐病防治。据观察,枇杷灰霉病、软腐病在花期浸入危害,导致花腐病,因而要加强枇杷花腐病防治,减少病原基数.一般使用信生600080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结合治螨加螨即死3000倍进行防治。 5。药剂防治.4月上旬,要加强果园观察,一旦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72%农用链霉素5000

11、倍加40%施佳乐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加65克得灵8001500倍液防治,根据病情间隔57天连续防治23次。枇杷溃疡病这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由田间带入贮运中。症状:果面呈溃疡粗糙,果梗表面纵裂,病菌主要从剪刀口、采果痕和虫害伤口侵入。病原菌:Pseudomonassyringfaepv.eriobotryae(Takimoto)YoungDyeWilkie.11215枇杷灰霉病症状:果实发褐腐烂,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子实体。枇杷疫病【症状特征】:主要为害果实。果实局部或全部生褐色水渍状斑,与健部无明显分界,潮湿时病部生白色稀疏霉层,即病菌子实体。【发病规律

12、】: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越冬.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较重,以湿度对此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病菌可借气流、雨水、灌溉水等传播。【防治方法】: 1、不宜选择地势低洼的地块种植。 2、加强枇杷园管理,雨后注意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清除果园周边和果园内的小灌木杂草,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果园的环境湿度。 3、平时农事操作及采收过程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枇杷细菌褐斑病【主要特征】:叶上病斑初发生在叶面,呈褪绿小黄点,继转为小褐斑、褐斑至赤褐斑。病斑大小13毫米,近圆形、角状或不规则形.后期病部透过叶两面,叶面病斑中央色褪为灰褐,长出黑色霉粒状物,即为病原分生孢子及子座.本病斑的最大特点是外缘有一黄色晕圈,在

13、绿色叶面上显得格外醒目。【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即使清楚病落叶,减少病菌侵染源。枇杷白纹羽病分布与危害白纹羽病分布很广,为害苹果、梨、葡萄及核果类果树等多种果树。主要危害根部症状在根尖形成白色菌丝,老根或主根上形成略带棕褐色的菌丝层或菌丝索,结构比较疏松柔软。菌丝索可以扩展到土壤中,变成较细的菌索,有时还可以填满土壤中的空隙。菌丝层上可生长出黑色的菌核。菌丝穿过皮层侵入形成层深入木质部导致全根腐烂,病树叶片发黄,早期脱落,以后渐渐枯死。病原白纹羽病菌为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座坚壳属。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形成菌丝体、菌索、菌核,有时也形成子囊壳。子囊壳黑褐色、炭质、近球形,

14、集生于死根上。子囊圆柱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纺锤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孢子作用较小,主要靠菌丝体及其变态来繁殖和传播.发生规律病菌的菌丝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并且能寄生多种果树,引起根腐,最后导致全株死亡,是重要的土传病害。主要以菌丝越冬,靠接触传染.凡树体衰老或因其他病虫为害而树势很弱的果树,一般多易于发病.防治方法白纹羽病寄主范围很广,最好不在新伐林地开辟果园,若在新伐林地建果园,一定要把烂根清拣干净;发现病树应及时挖除,并开沟隔离,以防蔓延;果园内应经常追施有机肥料,注意中耕排水,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对受病轻的树可以用300500倍的托布津液淋蔸。枇杷白绢病

15、发病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距地表510cm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至病部周围地面,后期在病部或者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病株地上部的症状为叶片变小发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颈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绕干一周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病原为白绢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rolfsii (Sacc。) West。,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无性时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越冬后,翌年再生出菌丝侵染寄主植物。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主要靠菌核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