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4495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 日期:_ 单位:_第 1 页 共 1 页进入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作业的危害与防范密闭、通气不良空间(下称密闭空间)是指经常被封堵、只有一个出入口、并缺乏足够对流空气的环境,如废置水井、污水管道(渠)、化粪池、储水箱、容器储罐和建筑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桩孔等。近年来,由于施工单位缺乏严密的组织,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违章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同时,因为缺乏应急措施和急救常识,施救不当致使施救人员多人伤亡的重大事故。2003年,某省于都县一工地,在启用施工备用水井施工人员下井安装抽水设备时,一民工因中毒坠井,继

2、而先后有两名下井施救人员在没有弄清原因,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同样中毒坠井身亡,酿成重大事故;类似事件,同样发生在德兴市某中学的洗井作业过程中,造成三人死亡;某市红谷滩新区一工地,民工在井边洗涤,下井捞水桶时,中毒坠井,含施救人员,先后二人死亡;某市压力容器检验人员对弃用液化气槽罐进行检测时,违章操作,在未进行必要的注水置换的情况下,一人入罐检测,由于液化气中毒晕倒,先后二人入罐施救,三人全部中毒身亡类似事故,不胜枚举,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必须吸收教训,严防同类事故发生。一、密闭空间作业的主要危害因素(一)有毒气体危害。聚积于密闭空间的常见有害气体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沼气等,当人体

3、吸入后,易导致中毒。(二)缺氧危害。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被比重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挤占,氧气含量低,施工人员进入后,可由于缺氧而窒息。(三)火灾爆炸危害。当密闭空间存在的甲烷或沼气等易燃气体,或在其内进行涂漆、喷漆、使用易燃易爆溶剂等,如遇焊接、切割等作业产生的火花时,可能导致火灾甚至爆炸。(四)生物病原体危害。废置井、污水管道(渠)、化粪池、沼气池等,其内的各类有害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等生物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致病。(五)物理因素危害。过冷、过热、潮湿的密闭空间有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危害;湿滑的表面有导致施工人员摔伤的危险;清洗大型水池、储水箱、输水管(渠)时,有遇溺的危险;进行人工挖

4、孔桩作业时,有坍塌的危险。(六)交通意外。密闭空间的出入点位于街道马路上时,施工人员有被车辆撞到的可能,行人有跌入密闭空间的危险。二、密闭空间作业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一)建立安全评估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密闭空间作业危害因素风险评估制度。应当严格规定,在进入密闭空间作业之前,必须由企业符合资格的安全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主任)进行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气体测试、安全措施、进入密闭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身体状况检核等,并在评估结论中提出安全建议。(二)建立安全许可制度。实践证明,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是一项安全风险较大的作业,因此,应当像动火许可制度一样,企业必须建立密闭空

5、间作业安全许可制度。安全许可的前提必须是在风险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确认安全建议措施(如空气测试、通风措施、应急救援、人工挖孔桩作业的安全施工方案是否审定等)已经落实;安全许可应由企业(项目部、工程队)负责安全生产的领导或安全科(处)长(专职注册安全主任、注册安全工程师)签发;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密闭空间实施作业。(三)规范作业的安全要求。必须针对前述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制定必要的安全作业规范。在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作业中,常见的密闭空间作业的安全措施应包括:1、核准作业人员已经过专项安全知识培训,身体状况良好;2、进行空气状况测试和作业现场的检查;3、存在有害气体或氧气不足或温度过高的空间,必须安装有效的通风设备;第 页 共 页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 单位:_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