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637045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力迁移的决定因素分析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被普遍认为是劳动力大量过剩,从而农 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城镇化成为关键载体。截止 2005 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与世界上其他经济发展程度 相似国家比较,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对此,国内的研究重点多是 着眼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化,或者说是更加关心农村劳动力人口向 城镇的流动。但是,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同区域的边际生产 力存在着极大差异,区域间的迁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加快,这就形成了劳 动力迁移中的非农劳动力迁移也构成迁移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的经济迅猛发

2、展,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和户籍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松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迁移的 限制影响逐渐淡化,但户籍制度仍是迁移的障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户籍类 型的劳动力有不同的迁移特征,因此,对不同户籍劳动力的迁移因素进行深入分 析,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关迁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迁移发生的动机以及迁移的经济原因,国际和国内的理论界进行了长期 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对劳动力转移的解释是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传统的劳 动力大量过剩的传统农业部门,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经济增长推动城市 的现代工业部门以不变的工资率,从农业传统部门中吸

3、收劳动力。工业部门不断 把积累转化为投资,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劳动力,直到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 毕(Lewis,1954)。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过程,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变成为一元经济结构。随着经 济的增长,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完成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针对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为零的不合理假设,费景汉和拉尼斯提出的费 拉模型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认为是农业的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 力的剩余。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吸纳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剩余劳动 力。当农业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率提高赶不上工业扩张时,就出现刘 易斯转折点,工

4、资水平开始上升,二元结构消失(Fei,1964)。后来提出的托达罗迁移模型更好地解释了城市高失业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 继续转移现象。城乡劳动力的迁移取决于城市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与迁移成本 决定迁移行为的发生,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时间可以放入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即 长远收益的比较(Todaro, 1969)。这样就成功解释了劳动力迁移超过城市就业 岗位提供的发展中国家,在严重失业状态下迁移继续发生的现实。二元劳动力市场假说认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迁移的动力来自城市经 济的二元结构及其内生的劳动力需求。待遇高、风险小的主导部门被城市劳动力 占据,对城市劳动力没有吸引力的非主导部门劳动力短缺,是农村

5、劳动力迁移的 动力和落脚之处(Piore, 1979)。我国现实中户籍制度和编制身份制度就是劳动 力市场分割的最好写照。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迁移行为的发生,即相对收入决定 人们的迁移行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不仅取决他们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预期收 入差距,还取决他们在农村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以及迁移后按照期望生 活标准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变化(Stark, 1991)。这样可以较好解释农村中具 有最好人力资本禀赋的劳动力首先转移到农村的非农产业,而不是异地迁移。最 具有迁移动机的劳动力也不是最贫穷的家庭。尽管推动迁移的动因不是相对剥夺 感,但相对剥夺感通过迁移可以降低。改革开

6、放后,逢 0 年的全国人口普查、逢 5 年的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和每 年的全国人口变动调查,使迁移的数据得到不断完善,研究者们从较宏观的层面 上对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迁移的特征加以统计分析,取得了大量的迁移流量和流 向的研究成果(张为民,2004)。但由于对劳动力迁移的微观调查需要耗费大量 的人力物力,较微观具体的抽样研究开展较少。关于城乡移民决定因素前期有较 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普遍认为决定迁移的主要自变量是年龄、性别、教育程 度、婚姻状况、人均耕地、人均生产性财产、城乡收入差距。研究中多数是基于 个人层面,少量是基于家庭分析(赵忠,2006)。在对于中国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

7、,John Knight等(1999) 证实中国存在工作岗位和工资歧视,制度障碍阻止城乡之间迁移的发生,迁移和 未迁移者不存在完全替代Hare(1999)对中国迁出移民的状态和迁移的时间进行 研究,寻找迁移决策的个人特征,认为性别、年龄、婚姻和人均占有资产对迁移 的影响显著,前两者为正相关,后两个因素为负影响。Wu等(2003)对中国区 域之间和内部的迁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和非农产业的发 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赵耀 辉(2006)认为农村劳动力将迁移的收入看作是暂时的,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 土地制度和城市合法居留权及城市居民的不平

8、等待遇是根本原因。Meng(2001) 认为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高于城镇居民,职业培训对城镇居民更为重要,城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来源与歧视。赖小琼等(2004)根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托达罗模型进行扩展,认为农村劳动力为理性经济人, 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林毅夫等(2006)认为中国1985年-1990 年迁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是,1995年-2000年上升到。但是不断增加的迁移对缩 小地区收入差距是不充分的。原因可能是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对迁移的限制依然 存在。二、Logistic回归模型的设立为了说明各种特征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程度大小,有必要使用回归方程

9、来判 断各种特征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进而通过比较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迁移的回归 结果,来找出对两种劳动力迁移的异同和影响因素的变化。由于研究对象是迁移行为,结果上分为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这里采用了 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要求因变量为0-1变量,即要求结果为两种情况,发生(因 变量=1)或未发生(因变量=0)。结果为发生的模型表达式为:p (y = 1)=exp(九)1 + expG)1)其中参数九=0 +Bx +B x,因为0 1 1 m mp (y = 0)=11 + exp(九)由上式可得:p (y = 1)=1-p (y = 0)(2)对因变量而言,logi

10、stic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带参数的二项分布的模型,X,1X, X为协变量,用这些协变量刻画研究问题中的各种情况,再由这些协变 2m量构成的线性表达式作为模型的参数对应这些相应的发生概率 p(y =1)。迁移函数中包含的解释变量为抽样调查数据中获得的特征变量。定量的变量 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状况(这里取了自然对数),定性的变量为性别、 婚姻、户籍性质、城乡、居住地类型和职业,所有定性变量均使用哑元变量处理。 当性别为女时性别变量为0,男为1;有配偶时为1,无配偶时为0;农业户籍为 0 ,非农业户籍为1 ;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下劳动力的迁移变量为0 ,半年以上 为1;常住地为城乡和不同区域以及

11、职业类型变量各包括一组变量,当类型与变 量名一致时,该变量为1,否则为0,为避免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回归模型以上三组变量中分别没有包括城市、主城和工人类型。三、迁移解释变量的分析说明1、劳动力的迁移回归结果分析劳动力迁移回归方程的Cox & Snell R“2为,模型所有变量对迁移的影响 都很显著。因看2Loglikelihoo为,比较理想,说明方程整体的解释力度较强。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主要因素分析如下:经济发达区域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更强。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倾向性更 强,劳动力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其中又以城市的集中度大大高于镇。根据模 型的因素比数比可以看出

12、,镇的迁移强度只达到城市的%,乡村迁移强度只有城 市的%。如果更换模型的哑元变量编码,形成新的模型也可以得出城市迁移倾向 比城镇高出%,而乡村迁移强度只有城镇的%的结论。主城地区明显比渝西和库区有吸引力,劳动力不断向主城集中成为迁移的趋 势,而库区的吸引力又强于渝西。渝西地区的迁移吸引力为主城的%,库区为主 城的%。同样,可以得出主城的迁移强度高出渝西%,库区高出渝西%的结论。库 区作为比渝西地区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倾向更强的现象可以从迁移成本和相对 地位得到合理解释。劳动力的流动在外部吸引力相同的情况下,迁移需要一定的 基础和条件,自身推力对迁出是有影响的,库区地区就表现出劳动力具有更强的

13、外出能力。收入是推动迁移的根本动力,这个原因在本方程中得到比较好的支持。迁移 增加的收入越高越有利于迁移,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动机十分明显。人力资源在流 动中寻找更高的收益回报,体现人的根本目的和动力,也体现人力资本在市场上 选择的结果。受教育年限对迁移影响是轻微的负相关,教育程度的增加并不刺激迁移行为 的发生,这个结论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有一定出入。原因可能是农村劳动力普遍 教育程度较低的影响,他们的迁移因素对总体劳动力有巨大影响。另外从相对的 地位理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释,其中的部分原因在分户籍性质的回归方程中可 以得到更好的解释。年龄的增加将降低迁移行为的发生频率。年轻是迁移的催化剂,迁移对年

14、轻 劳动力有相对大的吸引力,时间可以给年轻人更多次的机会,可以经受人生的失 败和挑战。这是能够取得共识的一般性结论。农业户籍的迁移倾向更大,表现出他们对改变自己现状的要求比非农业户籍 劳动力更加强烈。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的推力是相当巨大的,迁移的机会 成本对于农业户籍劳动力相对较小,城乡之间经济收入的落差为迁移提供了较大 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婚姻和性别的影响方面,女性比男性的迁移动机略强一些,但差别不大。女 性迁移除了有经济原因以外,还有更强的婚姻家庭因素影响。有配偶相对来讲更 具备迁移倾向,婚姻的实现对迁移的长远影响体现出来,而且毕竟现实中有相当的迁移动机就是因为婚姻和家庭的原因。有配偶

15、劳动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不 断上升,有配偶相对来讲有更长时间来进行迁移活动,这是时间和年限因素在起 作用。表1 劳动力迁移方程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迁移变量)影响因素系数标准误差Wald检验值显著性水平常数项 镇 乡村 渝西 库区 年龄 性别 户籍性质 婚姻状况 受教育年限 收入的对数 负责人 技术人员 办事员 服务人员 农民-2 Log likelihooCox & Snell R2不同职业表现出对迁移的倾向程度不同。服务人员、办事员和负责人的对迁 移的偏好更强烈,农民表现出来的流动性最小,工人次之,技术人员则居中。表 明不同职业在迁移的决定中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和流动频率,也表明在市场经济

16、中,不同职业的市场需求和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更表明职业本身对迁移的巨 大影响和不同差别,特别是某些职业还有相对地位下降的现象出现。2、分户籍性质的劳动力迁移回归结果分析从对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劳动力迁移回归结果来看,居住地类型、教育水平、 收入、职业特征以及年龄和性别,对迁移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比两组回归结 果,非农业劳动力迁移与农业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迁移方向和强度对于不同户籍性质劳动力有不同特征。农业户籍劳动力向经 济发达地区、向城镇迁移的趋势十分明显。非农业户籍劳动力向主城迁移的趋势 同样存在,但强度远远小于农业劳动力,并且还出现了向乡村迁移的现象出现, 即劳动力的“逆迁移”现象在非农业劳动力中出现。从不同区域分析,农业户籍 劳动力向主城集中的趋势更加突出。农业劳动力中,渝西和库区的因素比数分别 是主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