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60861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增城市实验小学周秋英).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叙事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小议器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增城市实验小学 周秋英【摘要】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具有人文性质的音乐教育就是要把人内心中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本文是笔者通过民族乐器葫芦丝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简单地阐述了通过器乐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参与、合作、理解和宽容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关键词】 习惯;品格;器乐教育;德育【正文】 等待了一个星期的葫芦丝课又要来了,我掩饰不住的兴奋!每班每周一次的葫芦丝课是我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想起前几天的一幕,我一直在感动:本周的葫芦丝课我准备跟孩子们一起上一节表演创作课,以小组为单位

2、为上周学习的康定情歌创作不同的表演形式。想着今天的课我要布置一下课室,把课室布置成简单的舞台,所以到校时间比平时早了一些,当我走到科艺楼三楼时就听见有葫芦丝的声音了,沿着声音走过去,原来是在我们音乐室旁边一个空置的预备室,是今天要上课的班级的第一小组,看!小组长洁盈正在认真地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排练,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你站在这里”“你们两个负责吹奏第二句,我和诗玮领奏”“你们两个唱歌,记住一边唱一边做这个动作”说完后还亲自做了示范。“喂,组长,那个做动作的冲冲还没有来哟!”“昨天放学时就通知他今天早上提前15分钟来的了,又睡懒觉了,真是的!”洁盈生气地说。我微笑着走开了,心理美滋滋的,不管他

3、们在等会儿的课上表演得怎样,我相信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课,起码学生在这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参与、合作,这是多么好的一种习惯,一种品格呀!待会的葫芦丝课在我更加热切的期盼中热切期盼的葫芦丝课来了,在学生进入课室的同时我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伴奏碟让学生吹奏,为更好、更自然地进入音乐课堂做好准备。(学生坐到座位后很自然就会拿出乐器来跟着伴奏吹,这已经成为了葫芦丝课堂的常规,也是我设计的课前三分钟)教师: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完成得怎样?学生:挺不错的!老师,马上表演吧!教师:好的。下面请各小乐队展示小组学习及排练情况。学生展示课前的简单排练情况。第一小组表演后:学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他们

4、吹奏的节奏很稳,唱歌的同学和吹奏的同学很合拍,建议他们用高兴的心情去吹奏就更好了。学生B:钟慧琳同学是它们组吹得最棒的,所以她们组先安排她吹一段,再全组一起吹,我觉得这样效果很不错!教师:她们组是结合了独奏和合奏两种表演形式(教师简单讲解了独奏和合奏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第二小组表演后:学生C:我觉得他们组表演得不是很好。因为他们小组,有些同学节奏不对,让人听起来的整体感觉不整齐,还有海锋同学没有带乐器来,他只是在拍手。学生D:我的意见跟你不一样,他只是忘记了带乐器,他平常也吹得不错的呀,而且我看到他拍手也是跟着节奏的,我觉得这不影响他们小组的整体效果。老师:不错,老师是布置同学们为歌曲创作表演形

5、式,为歌曲打节奏算不算是表演形式的一种?学生:我认为是的,我们组还有几个同学没有吹,只是做动作的呢!我觉得效果不错呀,不信你可以看看再说。老师:好!下面就请你们组为大家表演。两组表演后到第三小组了,这正是我在早上碰到的在音乐预备室“偷偷”排练的洁盈的小组。表演过后学生:老师,我想来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老师:好的,请你来!学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太好了,他们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吹奏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而且他们还用上了姐妹乐器巴乌,这我很喜欢,就是那个站在后面的冲冲动作不配合,感觉就像乱来的,如果不是他的话这个组肯定是最好的。学生:我同意!我同意!(一石激起千层浪)洁盈一副生气的脸说:“老师,我们

6、不算他,他本来就是前几天才加入我们组的,而且排练又不来,懒得要死!”本组学生:是的,我们非常赞成!冲冲:“我”。冲冲欲言又止。“老师,冲冲不是懒,同学笑他的动作特别笨,他昨天晚上一直练这个动作练到12点钟才睡,所以今天就迟到了。”冲冲的好朋友铸贤忍不住说话了:“他今天一来到就跟我说了,而且他一直担心自己演不好,本来说不参加的,因为不想拖自己小组的后退,我告诉他小组内有人不参加会扣很多分的,他才参加的,洁盈太过分了!”“老刘,别说了”冲冲一脸的不好意思。“老刘?”师生脸上一脸惘然。“是呀,我和老陈(指冲冲)是好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爸爸和隔壁的王叔叔从小就是好朋友,一直到现在他们都经常互相帮

7、忙的,他们彼此之间就是这样称呼的,我和刘铸贤也是经常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练习葫芦丝的好朋友,从现在到老都是,所以我们也模仿爸爸和隔壁王叔叔的称呼,我们都觉得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老师,这个动作我能和冲冲一起做吗?我陪他练习过,我会!” 铸贤微笑对我说。“但是冲冲跟你是不同小组的,这样会影响成绩哟!”我故意对着洁盈说。“老师,没关系,今天我想铸贤加入到我们的队伍跟冲冲一起再表演一次,我相信效果一定很好的,至于成绩,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的,是吗?冲冲。冲冲高兴地点点头,同时我也会意地笑了!【后记】课堂在康定情歌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我感动,感动孩子们在交流与学习中渐渐产生的纯洁的友情,我相信,这比学

8、会吹好一首歌曲来得更重要些。在课堂小结时,我专门针对今天的这个小片断对同学们进行了参与、合作、理解和宽容的教育,从往后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的日子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正慢慢地与良好的习惯和品格走得更近!【我的感悟】作为教育人,要时刻铭记学校教育肩负着国家的教育使命:培养合格公民,成就社会栋梁,是学校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今日学校的笑声,决定着明日社会的和谐,做个有良知、有责任的教育人,把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落到实处,不再让它“华而不实”。一、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偏重的是公正取向,而艺术教育是倾斜于关怀取向

9、。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都会懂得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况且,艺术教育和时代同步,其首要任务是育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也认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主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求善”的道德观的培养。乐记中就曾写道:“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先王”制乐,就是一种治理人民的方法,用得适当则可以达到“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关于乐曲康定情歌的教学,我本想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发现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的节奏及吹奏技巧,可是由于以上的“事件”的发生,我改变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我把一节技能课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而且不只是老师一味的灌输,而是让学生自己

10、感悟,自己的亲身感受才是最深刻的。二、把德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灵魂落实到具体的艺术教学中去,是时代赋予艺术教学急需研究发展的新内容。我们都知道,过去一度将艺术教学当成纯粹的技法课讲授,有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已带给青少年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现实已经给我们中小学艺术教育敲响警钟,使我们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是时代对艺术教学的呼唤,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更要充分挖掘艺术作品中的道德因素,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由审美情感走向道德精神的提升,达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康定情歌这首歌曲中,不!应该是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

11、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习惯,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曾经在排练200多人的大型器乐节目侗乡之夜时我总是听到一个声音特别大的葫芦丝,在要整体和谐的情况下显得特别突出,产生了不和谐的音符,最后我才发现有位同学故意把还葫芦丝的副管打开了,是因为他总是觉得在集体吹奏中听不到自己吹得怎样,别人也听不到他吹的,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他吹的旋律,所以故意把副管打开,这样声音就会大些,至于集体和谐不和谐,他没有考虑过。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孩子善于张扬个性,可是有时把握不了“度”,也即是张扬的个性“过了火”,就显得不合群了。没有了集体主义精神,在他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

12、集体,所以像刚才康定情歌的教学片段中的表演环节,这是我在葫芦丝教学中常有的环节,目的是让他们渐渐学会参与、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和艺术活动中具有的是“好心情、好情绪”,而非紧张和不安,在这种前提下能够很自然地教会学生“什么是爱”。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正如郭声健教授所说“艺术教育,通过发展个体各种艺术审美和能力,同时也发展着各种爱的需要、能力和意识,它自觉而有效地把艺术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与融合的功能引入教育过程。”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音乐等艺术的道德因素的发掘,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绪,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学校是到了加强艺术教育的时候了,并持之以恒,把中小学生失落了的真善美唤醒,为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的改变充当重要角色。【参考文献】1杨恩寰.审美与人生.新课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丰子恺.论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8)3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