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纲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60720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美术史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美术史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美术史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美术史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纲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美术史纲要一.陶器的功能古代陶瓷的绝大部分烧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日常生活,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炊煮的生活需要, 烧造陶质砖块是为了建筑构造,制作陶瓷质地的俑类塑像是为了满足礼仪,其大多作冥器用。 烧造壶、 碗类器物的时代风格的改变是为了时尚饮食功能,用瓶子等点缀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变釉彩、装饰、 造型等等都是为了提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文化审美的企求是在生活实用础上为了人的心理、精神满足的拓展。古陶瓷大都具备着物质功能性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精神文化功能领域的内涵。二 .仰韶文化的类型仰韶文化的彩陶有五个类型:半坡类型、半山类型、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庙底沟型三.龙山文化及其陶器龙山文化泛

2、指中国黄河中、 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名,距今约4350 3950 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出土的陶器,朴素、少装饰,以质地精良和造型规整见长。器型以鬹和鬼脸式腿的鼎最为常见,高圈足镂孔豆以及杯、盘等也很多。以轮制制作为多。最突出的是黑色、 薄而光亮的蛋壳陶, 胎薄仅 0.1 0.2 厘米, 有“黑如漆、 明如镜、 薄如纸、硬如瓷”的赞誉。黑陶上常用划纹作装饰,也有以镂孔的圆纹作装饰的。彩陶很少。匀称端正,质朴大方,是这一文化陶器的主要特色。三.良渚玉器与红山玉器的特点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形和纹饰都与原

3、始的神灵崇拜有关,最大的特点是器身大都装饰繁复的纹样,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内容更具特色。良渚文化玉器的显著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其二,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装饰玉器多为小件,缺少生产玉工具;其三,礼器玉器工艺考究,雕琢精细,打磨圆滑,出土玉器常出现“包浆壳” ,也称“玻璃光” ;其四,玉器纹饰多为剔地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显然是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 其五,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饰尤其特殊, 纹饰由简到繁、 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其六,玉璧多为素面,雕琢粗糙。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

4、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 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 把握住物体的徒刑特点, 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文化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四.什么是画像石画像砖所谓画像石,是指在构筑墓室、石棺、享堂或阙的建筑石材上雕刻着各种不同的画面。雕刻有画像的石头, 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所谓画像砖, 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石表现内容:1 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墓主庄园和手工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的耕作,放牧,射猎,纺织等。 2 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类, 主要有车骑出行, 幕府等。 3 墓主生活

5、类,有燕居,宴饮,乐舞百戏,六博等。 4 历史故事类,主要宣扬忠孝节义,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得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的故事。 5 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 四神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怪兽等。 6 祥瑞类, 多是从天人感应论引申出来表示吉祥的事物。 7 天象类,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和天气。 8 图案花纹类,是起着装饰作用。画像砖五种表现内容: 1 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

6、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2 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 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 鸣鼓巴俞, 作于堂下。 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3 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

7、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 汉代 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4 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5 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画像石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五 .四神瓦当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

8、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 ,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 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新莽时期的“四神瓦当”,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

9、组图案,又称“四灵纹”。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这四种动物中,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有人解释, 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在瓦当形制方面,汉代瓦当的特点是中央有大圆柱,旁轮宽而齐整。

10、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轮,最后上瓦当。西汉中期以后,瓦心与瓦轮不再分两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过程得到了简化。这些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大气磅礴,仪态生动,是新莽时期的代表作品。六.顾恺之洛神赋图鉴赏洛神赋图 (宋摹 )类别:字画。年代:宋。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文物现状: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原洛神赋图 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绢本,设色,纵 27.1cm,横 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

11、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 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 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皎若太阳

12、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 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 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

13、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 顾盼之间, 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 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 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作者简介:顾恺之(约344 年 405 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 年在南京为

14、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 年当上大司马参军, 392 年为殷仲堪参军,405 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 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七.六法论解释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 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六法依次为:“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 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 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