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60389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白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4分) (共6题;共42分)1. (3分) 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从中间_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名叫_2. (8分) 古诗文默写,根据上下文或提示填空。 (1) 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 月下飞天镜,_。(李白渡荆门送别) (3) 怀旧空吟闻笛赋,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 晏殊的浣溪沙中,抒发对花儿凋落、春光消逝的无奈,但又相信生活中美好事物会再现的句子是:_,_。 (6) 当我们在家里等

2、候客人因为时间过长而失望焦躁的时候,可以用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的句子形容:_,_。 (7)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传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烘托了诗人在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3. (3分) (2019山西模拟) 下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湖心亭看雪写景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B . 河中石兽一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寓理于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常理进行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C .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物言志表达了自

3、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章先写景,后议论,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D . 爱莲说的作者是南宋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4. (7分) (2016八上邵阳期末) 名著阅读。“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请问这些内容出自于_之口?由此可以看出她具有_的性格特征。5. (11.0分) (2019七上慈溪月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史铁生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

4、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春天,老海棠树摇

5、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6、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

7、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1) 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

8、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3) 品读第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4) 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3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5)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6. (10.0分) (2012沈阳)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

9、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10、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美国生物举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 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11、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选自大科技,有删改)(1) 选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 选文第段划线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3) 请简要说明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

12、以调换的原因。(4) 请阅读选文第段,分析约7万年前人类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的原因,补全表格。(5) 请写出选文第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6)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B . 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本样本进行研究。C . 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D . 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猛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二、 古诗文阅读(15分) (共2题;共15分)7. (4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

13、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 诗歌的哪两句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可称为全诗的总纲?(2) 诗歌中有多处运用了典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引自怎样的历史故事?8. (11.0分) (2019七上长兴月考) 文言文阅读 有樵者,伐木山冈,力倦小憩,遥见一人持衣数袭,沿路弃之,不省其何故。谛视之其行甚速非人可及。貌亦惨淡不似人,疑为妖魅,登高树瞰之,人已不见。由其弃衣之路。宛转至山坳,则一虎伏焉。知人为伥鬼,衣所食者之遗也。急弃柴,自冈后遁。次日,闻某村某甲,于是地死于虎矣。路非人径

14、所必经,知其以衣为饵,导之至是也,物莫灵于人,人恒以饵取物,今物乃以饵取人,岂人弗灵哉。利汨其是,故智出物下耳。然是事一传,猎者因循衣所在得虎窟,合铣群击,殪其三焉,则虎又以智败矣。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伥鬼:传说中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个鬼又帮助老虎去伤害别人。汩:掩盖,埋没。铳:古代硝足药发射弹丸的一种火器。殪y:杀死。(1) 小华在“百度汉语”中查到汉字“以”的几种含义,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句子中“以”的解释(填写文字,不填数字)。 以刀劈狼首( )虎又以智败矣( )静以修身( )(2) 用“给下列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谛视之其行甚速非人可及。(3) 文中的“伥鬼”来自成语故事“为虎

15、作伥”,请结合“伥鬼”特点,揣测“为虎作伥”的比喻意义。 “为虎作伥”:_(4) 在课文狼的最后,作者发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样的议论;选文画横线句,作者同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这两篇文言文巾的议论性文字,你有怎样不同的启示呢? 三、 作文(40分) (共1题;共40分)9. (40分) (2019八上韶关期中) 以“我最敬佩的人”为题.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校名.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4分) (共6题;共42分)1-1、2-1、2-2、2-3、2-4、2-5、2-6、2-7、3-1、4-1、5-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