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5651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课-我与父母交朋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材教法一、本课设计意图(一)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逆反心理的具体分析逆反心理造成的危害;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能力;对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

2、;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二)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不可避免地表现于亲子交往之中,这既有处于青春期学生正常发育所带来的共性问题,也有每个学生面对的个性问题。代沟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家庭矛盾处理得好,学生会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

3、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新闻媒体披露了多起家庭悲剧: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高中学生将母亲杀害;2001年4月,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毒倒全家;7月15日,又发生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为“自由”毒死父母的犯罪案件,犯罪情节令人发指,犯罪动因是中考成绩未上重点高中录取线,害怕父母责骂,于是两人竟决定将父母毒死;河北曾发生一起初中学生在同学的协助下趁母亲熟睡时用绳子勒死母亲的案件,其直接起因是母亲阻止他成天去电子游戏室玩耍。此外,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也在各地频繁发生。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家庭矛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冲突,是必要的。学

4、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他们立足社会的基本功,而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练习交往的第一课堂。所以,思想品德课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求安排这一教育内容。2课标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中“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课标“活动建议”中“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的内容,是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一)本课内容结构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由一副对联说起。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进门前,请脱去烦恼”,下联是“回家后,要带来

5、欢乐”。其用意在于说明:“只有去掉烦恼,增加快乐,家才温馨。家是感情的银行,你把欢乐存进去,回报的是更多的欢乐,把烦恼存进去,得到的是更多的烦恼。”然后引出“走近父母,善于沟通,奉献爱心,超越代沟,克服逆反心理的危害,我们就能为和睦的家庭增添温暖”的教学主旨。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讲到代沟、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反映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就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铺垫和前提。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讲如何与家长沟通商量,沟通的要领;进而讲与父母交往的艺术,自己应有的胸怀。(二)总体教学建议1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每框1课时,共2课

6、时。(2)课前准备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理论,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其二,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其三,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其四,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其五,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其次,要对第二框教学的模拟表演事先作出布置。这个模拟扮演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正确地与父母沟通,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可能,正确解决与父母的矛盾。要把剧情让学生看仔细,让学生设计可能遇

7、到的种种情形,最后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在准备扮演活动中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3)教学方法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法,辅之以老师必要的点拨。课后要求主要是践行,即把课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4)社会实践活动除本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外,可以让学生开展理解父母期望和心情,与父母恳谈,给父母写心里话等活动。这些可以与单元探究活动结合,也可以独立设计为小活动。是否安排课外的活动主要取决于时间和学生负担。如果没有时间,也不必刻意地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三、重点难点突破(一)关于代沟“代沟”,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的

8、距离、鸿沟,并由此导致两代人彼此不理解、产生隔阂。造成两代人的隔阂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可以分别从两代人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找出代际差异。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基础看似是年龄差异,其实质则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子女与父母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可能相同,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常有学生这样说:你在聊天室里和不知其名的网友聊得正起劲,父母过来,看看因过于兴奋而满脸通红的你和电脑屏幕,然后,担忧地摇摇头,嘀咕一句“什么东西”。你对着电视机里的明星表演、

9、武打片、搞笑剧如痴如醉,父母在旁边大训你没品位。你吵着要去看演唱会或去参加签名见面会,他们板着脸硬是不答应;你看完新一期时髦杂志大声叫好,他们拿起来翻几页后评价说:“唉,现在青年写的文章就是要让人看不懂。”你对父母讲班上异性好朋友,他们一脸紧张,严肃地问你和他(她)是不是有早恋倾向。等你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你有什么事可不能瞒着大人”。你把抽屉上了锁以后,他们有意无意地问你:“有什么秘密呀,还要锁抽屉?”他们想方设法要看你的日记,虽然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你接完了异性的电话后,他们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刚才是个男生(女生)吧,现在好像和你的关系不错嘛。”如果你想解释,他们又会说“我不很

10、封建,随便说说,你紧张什么呢?”你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他们一定要你把同学的名字报上,并要弄清他(她)的性别,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所有这些,都是代沟的表现。代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一代不同于一代,社会才向前发展。产生代沟的原因是双方的,父母观念的滞后、行为方式的惯性,往往是产生代沟的上一辈的原因。从子女的角度来说,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烈的独立意识。子女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的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长大

11、的现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念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二是心理的急剧变化。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学生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自己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对父母说心里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等问题,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寻一下。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09-12 字体: 大 中 小 三是行为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会变得更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

12、来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约束,现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从社会上习得流行的不少行为,对父母的正确批评听不进去了,代沟就产生了。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二)关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

13、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和老师的束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与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

14、三个阶段。一是依赖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二是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这个阶段,初中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三是成熟阶段。随着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学生对父母的反抗,要肯定其反得对的,否定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要做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逆反心理存在着危

15、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于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于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由对某事的分歧迁怒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出走,甚至非法越轨、伤害父母。从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学生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父母。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逆反心理是正常的现象,会辩证认识这种现象,特别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带来的危害,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克服这种危害,以达到和谐顺利的交往。(三)关于与父

16、母的交往本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这个问题又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教材考虑减负不可能安排过多内容,但这个问题涉及学生社会化过程和终身发展,因此必须在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等多方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除教材上讲的内容外,现补充一些内容供教学时参考。当然,这些内容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再现。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依恋、顺从减弱,而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友谊,在家的时间减少,这被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难以适应,心里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念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