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54155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备考特训--化学与传统文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1(2019全国卷,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

2、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例2(2019全国卷,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考点点评: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

3、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传统工艺涉及的“分离”方法:根据过程判断是蒸馏、升华、干馏还是萃取等操作。2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滴水

4、穿石,落汤螃蟹着红袍等。(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

5、。如前对强水的描写。3.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类试题解题关键(1)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体现了化学的久远与魅力。解决此类问题要认真读题,认真阅读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回答。如本草衍义中精制砒霜过程中“置火上”“器覆之”“烟上飞”“凝结”等明确指明了“升华”的操作特点等。(2)根据古典文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体现化学学科素养,反映化学最本质的特征。如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研究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记录和多积累。旧题新练12020

6、新课标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了焰色反应原理B宋代的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7、的神奇窑变著称。瓷器主要原料是黏土,“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添加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C明代的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过滤D明末清初编撰的物理小识有如下叙述:“青矾烧之赤色,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主要成分是FeSO47H2O,“青矾厂气”中含有SO3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洒糟分离B5G技术联通世界离不开光缆,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中秋

8、节吃月饼,为防止月饼富脂易变质,常在包装袋中加入生石灰D“中国天眼”的镜片材料为SiC,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4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的说明不合理的是A“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杓指南”,司南中“杓”的主要成分为Fe3O4B苏轼的格物粗谈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氧气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利用了焰色反应。D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是指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5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知识有关,其

9、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诗中包含了丁达尔效应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蕴含的化学知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是物理变化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7下列文献记载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B唐代

10、诗人刘禹锡曾在浪淘沙中写道“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C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D明代于谦在咏石灰中写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8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B我国的瓷器驰名世界,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其主要原料为黏土C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无机物“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HNO3D新修本草中关于“青钒”的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赤色固体可能是Fe3O4参考答案1

11、.C【解析】A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A说法正确;B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其均为自然界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说法正确;C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C说法错误;D因为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碳酸铜,所以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相关说法错误的是C,故本题答案为C。2C【解析】A硝石(KNO3)的焰色反应为

12、紫色,而朴硝(Na2SO4)的焰色反应为黄色,所以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是利用了“焰色试验”原理,A项正确;B不同的金属氧化物颜色可能不同,在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陶瓷表面颜色“万彩”,B项正确;C将稻草麦秆等物燃烧得到草木灰,将草木灰铺在沙滩上,用海水浸湿,草木灰即可以吸附海盐,所以利用的是草木灰的吸附作用,C项错误;D“矾”一般指的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盐,“青矾烧之赤色”,则青矾主要成分是FeSO47H2O,分解时青矾厂气中含有SO3,与水结合生成硫酸,故而“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D项正确;答案选C。3C【解析】A粮食发酵得到葡萄糖在酒化

13、酶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利用其沸点低可以蒸馏分离,故A正确;B二氧化硅对光有很好的反射效果,是光缆的主要成分,故B正确;C生石灰具有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不能用作抗氧化剂,不能防止月饼富脂易变质,故C错误;DSiC是非金属化合物,为无机物,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4B【解析】A司南中“杓”能指示方向,说明具有磁性,主要成分应为Fe3O4,A正确;B“气”起了催熟作用,故“气”为乙烯,B错误;C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C正确;D粘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则“瓦”为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正确;

14、答案选B。5C【解析】A水乳相互溶解,包含物理过程,油浇在火上发生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正确;B螃蟹受热后,壳内的甲壳蛋白会发生分解,产生红色物质,发生化学变化,B正确;C石头大多为石灰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C不正确;D雾属于胶体分散系,可见光通过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D正确;故选C。6B【解析】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铁与硫酸铜生成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选项A正确;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涉及一个化学反应CaCO3=CaO+CO2,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不正确;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

15、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正确;D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灼烧硝酸钾会产生紫色,所以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选项D正确;答案选B。7A【解析】A. 由“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可知,该化合物中含有铅元素,被还原为金属铅,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则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符合;B.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的是沙里淘金,利用沙子与金的密度不同,用水流使两者分离,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C. 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可知,水作溶剂,可萃取青蒿素,涉及的是萃取操作,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D. 粉身碎骨浑不怕,是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