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的几个案例带给我的沉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访工作的几个案例带给我的沉重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访工作的几个案例带给我的沉重思考【论文关键词】家访 留守学生教育现状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家里,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现状很不乐观。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身心健康与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生活上缺少细心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有效辅导,心理上缺少及时疏导,行为上缺少严格管教”。监管教育严重缺失,这已成为制约“留
2、守学生”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其现有状况。 我县位于鄂西北贫困地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导致剩余劳力过多,劳务输出也逐年增加,大量的学生也随之变成“留守学生”。我校属城郊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6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130多人,占全校
3、总人数的近23%。“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存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随着“课外访万家”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基于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校部分“留守学生”的走访、调研,结合我班“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我对这些“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有了更详细更深入的认识。案例【一】 我校八(1)班学生李新,男,14岁。7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该生经法院判归其父抚养,而其父又常年
4、在外打工,就只好把孩子寄养在年事已高的爷爷家,由爷爷监管。该生日常表现如下:盲目追求自由、崇拜侠客、好以逆上反上标榜自己、独立性强、有“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思想倾向、不遵守校纪班规、抽烟、酗酒、上网成瘾、说谎、有意与老师对抗、不服家人监管、不爱学习、逃课等。问题分析: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方式,发现该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1.情感方面严重缺失。因母亲改嫁,父亲又常年在外,没有父母呵护,没有情感沟通,孩子心灵孤独,受到创伤没地方倾诉,失去了安全感,对他人也没有信任感,处事待人极易走极端。2.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亲在外拼命挣钱,尽量用丰厚的物质享受来弥补孩子早已缺失的母爱。而隔代抚养的
5、爷爷又过于溺爱,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零花钱不断,家务活不干的阔家少爷日子。可以说家庭教育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案例【二】 我校九(4)班学生王心雨,男,15岁。该生表现为:过于迷恋网络,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也还翻墙外出上网,从不操心学习,行为习惯差,惰性心理强,根本没有上进心,缺少良好的班级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热衷于纸条恋爱,行为放肆,曾参与当地小流氓斗殴事件。经家访得知,该生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工资收入很高,加上爷爷奶奶勤俭持家,家底丰厚,经济条件算得上当地首富,该生属标准的富二代,仗着这个优势,他常常大把花钱,在师生面前耀武扬威,口出狂言,为所欲为。案例【三】 我班学生李晓娜,女。
6、从小随打工的父母一起在北京上学,为了上高中,直到今秋才转回家乡读书。该生听话守纪,学习勤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可就是终日闷闷不乐,孤独自闭,不善与人交谈,饮食无规律,多吃快餐及垃圾食品。几个月下来,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成绩也大幅度下降。 究其原因是:住校不习惯 ,饮食不习惯,思念父母,常常思想开小差。在我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话题的作文中,她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时的那种亲切之情,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幸福,描述的感人致深催人泪下。针对这种情况,我与她父母联系,她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她团聚了一段时间,做了多方面的思想工作和心理沟通。这样才使她安心下来。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她的
7、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 总之,“留守学生” 这一特殊群体衍生出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我认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些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抽烟、酗酒、打架、敲诈、好逸恶劳、偷盗、早恋、迷恋网络等,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
8、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多吃快餐及垃圾食品、 营养极度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关爱,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
9、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或纸条恋爱、甚至辍学。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理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
10、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家庭是学生个体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
11、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家是学生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足够的金钱补偿就对了。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无所顾忌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学生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
12、依恋。 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肤浅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的代理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
13、、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校周边地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这些都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
14、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时至今日,不知有多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农村社会的“留守学生”又不知有多少,更不知因此引发出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
15、吧经营,由于管理不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青少年学生”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甚至有些学生夜间翻越围墙在网吧通宵达旦游戏娱乐。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而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总之,“留守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学生”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半年来的调查、家访、探讨中,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我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方面建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