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503838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主要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主要理论(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了解相面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二、整体说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

2、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 :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

3、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否

4、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

5、特性。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共鸣理论:(位置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

6、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 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

7、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睡眠(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了解起来。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

8、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重选择理论人物:约翰斯顿观点:认为前面三种理论太过刻板,提出

9、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的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其主要的两个假设是:1、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此理论更具弹性,避免了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2、认知资源理论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3、双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观点:

10、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人物:拉什利(1929)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定位论人物:布洛卡(1860)、鲁利亚(1972)、麦

11、克高夫(1972)观点: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斯伯林实验: 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 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当数字少于4 是,全部正确;多于 5 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局部报告法:按 4 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 12 个英文字

12、母 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了解(高音、中音、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 9 个。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斯伯林实验: 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 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 时,回忆为 75;延迟 300ms,55;0.5ms 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短

13、时记忆的遗忘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

14、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特征表理论(feature list theory)人物:波纳等(B

15、ourne et al,79)观点: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人物:茹什(Rosch,1975)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实验表明,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如:家具中椅子、沙发是典型成员,而橱柜的典型程度则较低。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称为原型。该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的成员来组成的。评价:较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此理论只适用于部分概念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1研究一:赫尔研究材料:汉字偏旁做概念,用无意义音节命名。程序:配对学习,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用 12 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