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舟伍轉范曇It栽案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 教师姓名:棊中明 授课时间:第 周课程名称版本目录学授课专业和班级2013级历史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内容书册制度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册制度的演变过程教学重点各时期的书册制度教学难点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教具和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板书讲授法时间分 配(90分 钟)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 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加综述雕版印刷的起源及方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书册制 度。二、讲授内容;第三节书册制度三、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中国古代
2、各个 时期的书册制度,掌握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 线装的区别及相关的书册制度知识。四、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书册制度?2、简述中国古代的书册制度变化?3、区别蝴蝶装和线装。五、参考书目:1、书林清话,叶德挥撰。民国八年刻本。 1957年古籍出版社据以排印。1987年中华书局重 印。2、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撰,民国七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万有文库。3、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张秀民, 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重印。4、中国印刷史,张秀民,1989年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第三节书册制度一、什么長书册制度板 书 设 计二、书册制度的演变(-)卷轴装
3、(二)册页装1、经折装3、蝴蝶装4、包背装(旋风叶)(唐末一五代) (五代两宋)(南宋后期一一明代后期)5、线装(明代后期三、书叶和书套(-)书叶及其术语(二)书套清)讲授新拓展内容课后总结教研室主任签字#备注讲 授 内 容III第二章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第三节书册制度一. 什么是书册制度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内容无关。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复制形式等因素。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 来成为简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可籍的外在形式为简 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 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內,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
4、册形式而来的卷 轴装。而在雕版印刷成为主要复制形式以后,最初书籍仍是卷轴 装形式。但是用一块一块雕好书版在拼印成卷子或旋风叶很不方 便,于是改为单叶印刷装订成册的办法,这是书籍外在形式从卷 子本改为册叶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制方式促进书册制度演 变的一个例证。可见书写材料或说文字载体以及复制方式,随着 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而进步,而这种进步会直接影响到书册制度 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互有联系的各种书册制度。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书籍形式的竹木简巧和帛书。竹木简书 的书册制度是简册,帛书以及纸发明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书籍形式 是卷子,在书册制度上称为卷轴装。我们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各种本子
5、, 相应的书册制度也是与这一时间范围相同。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 的演变与版本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认识不清或了解不够在学 习版本鉴别时会发生困难,所以穿插在这里讲。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又叫册叶制度,这是因为从旋风叶以后 的书籍都是单叶刻印或抄写的,然后装订成出。因为是长方形有 点像树叶,当然也可能是受到印度传入的贝叶经的形响,因此取 名为叶。册叶之叶现在通常写成页”.而页字据说文解释 为“首也”,和书册毫无关系。是因为同音而且笔划校少,被借 用讹写,今天巳经约定俗成。我们这里按传统还是写成叶。二、书册制度的演变1、族风叶(唐末一五代)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由
6、卷子演变而来。纸写的卷子有一大缺点,即展开收 起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字书、韵书、类书等这类供查阅的工具书, 一般不是从头到尾通读的,只是在需要时临时查找一个字或某项 具体内容,而卷子本的不方便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于是出现了变 革,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相连包上一张 纸作为书皮,把原来的一卷书变成了一册书。与卷子本相比,这 种样式的书翻起来很便捷,要查哪里随时就能翻到,从头到尾翻 一遍也极为迅速,就像一股旋风吹过,加上不再是卷子的形式而是长方形略像树叶,于是有了旋风叶这样一个形象的名称。在宋 代这种形式的书也叫叶子。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也可能与佛教有关,从印度取 回的经是贝叶
7、经,而且僧人要不断地背诵佛经,卷子不便查阅, 因此需要加以改进。当时的旋风叶一般还是抄本,而在当时以及 稍后的雕版印书,有的采用卷轴装,有的采用这种新形式的旋风 叶。如韩国庆山寺发现的陀罗尼经和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金 刚经是卷子,北宋初的开宝藏也是卷子。而同样在敦煌发 现的后晋天福十五年(950)金刚经残本,却是旋风叶。进入 雕版印刷时代以后这些印刷品,无论是采用卷子还是旋风叶的形 式,印刷时都是用一块长条形的木板雕版,然后刷印,再把印好 的长条印张(一般有二尺多长)一条一条粘接起来。当时刻制书 版时木料的长度取决于能够生产出的纸的长度,而当时生产的纸 张就是这样长。现在韩国海印寺保存的相当于我
8、国南宋时的大 藏经书版之所以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一卷完整内容的书往往 需要若干个印张,粘接完成再加工成卷子或旋风叶。由于还没有 后代那样单独印成单独的书叶再装订成书的办法,所以文字周围 也不需要有框子,而一般只需要在文字上下刻上横线以便对齐, 增加美观。现在流传下来的这种旋风叶绝大多数是佛经,还有一 部分是道经,这主要是因为宗教本身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一旦形 成传统往往会被奉为神圣,轻易不愿做出改变。这种旋风叶也是 如此,佛教徒迷信这种样式,认为加以改变就是亵渎经典,不够 尊重,所以现在能够见到的从北宋到清代的佛经,除明末的径 山藏外,都采用这种旋风叶的形式,似乎成为佛经专用的形式, 因此习惯上
9、又称这种旋风叶为“梵夹装”或“经折装”。还有一种说法,故宫收藏一卷唐王仁U句刊谬补缺切韵的 古写本,外形是卷子,展开后里面是粘贴的二十四叶书叶,双面 书写,把每叶右边的空白处贴在卷子上,依次相错叠压,像鱼麟 的样子。有人根据这一实物,结合一些文献记载,认为这才是旋 风叶。但黄永年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文献记載不清楚,而实物仅 此一件,是否确实还不好说。2. 蝴蝶装(五代两宋)可以省称为“蝶装” 0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应与分 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以后两宋 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单叶雕印和蝴蝶装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1 是原先的族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进步,但
10、是有一个很大 的不足,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常翻阅的书的左边。猎碣文字2 是旋风叶和卷子一样,要用长条木板刻版,印好后再粘接, 再析叠加工成册,工序比较复杂。而改成单叶后将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 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一些的纸,从前到后包起来, 并将这*书叶的折缝处粘到这张大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 就成为一册蝴蝶装的书册。改为蝴蝶装后,雕版以及刷印时确实为从前省事,装订成册 后又不会发生断裂散乱的问题,因此取代了旋风叶,成为书册的 主要形式。由于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好像蝴蝶展翅一般,蝴煤 装之名就由此而来。这一名称可能五代、北宋时已经使用,明代 文献中见到这
11、一名称。这种单叶书版印出的书,除蝴蝶装外,还有以后的包背装、 线装,因雕版印刷方式差不多,因此有许多共同术语。加在书叶前后的软纸或硬纸都叫书衣,今天习惯叫书皮,洋 装书也叫封面、封底。书衣正面即前书衣,左上方有时粘一块狭 长的字条叫签条或书签,在上面题写书名及册数或卷次。上端切 齐处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左边翻阅开合处叫书口,右边叫书背 或书脊。线装装订线处叫书脑。蝴蝶装由于书衣是硬的,可以立在书架上,和现在的洋装书 相仿,不过是书背向上,书口向下,书根向外,书根上可竖写书 名,现在有的宋刻本书就是如此,书口还有磨擦的痕迹。古书分卷,卷子本时代一卷书就是一个卷子。改为蝴煤装以 后,一册书可以顶从
12、前好几个卷子,但分卷巳成习惯,况且古书 已分好卷,也无法再改,为了便于阅读翻检,于是在一册书里毎 卷开始之处,有时用纸或帛贴上一个标志。以后的包背装、蝴蝶 装由于版心向外,有书名卷次,就不再使用这种标志。3, 包背装(南宋后期明代后期)蝴蝶装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叶书后半叶的背面与次叶书的 前半叶不相连,都是空白,读书时需要连翻两次,平时打开书时 也往往遇上空白,不太方便。于是有人又加以改进,在装订时把 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 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这种形式大约是在南宋后期出现的。包背装的书口正是书叶的中缝,如果仍然照蝴蝶装的老办法 直立在书架上,书口就会磨
13、损以至断裂,因此不能再直立在架上, 因此改为若干册书平叠放在架上。这样书衣也就不再需要用硬纸 而改为软纸,书根上的书名也改为横写。包背装采用粘贴的办法仍然比较麻烦,而包背装粘贴书叶利 用的是空白的边,在这里做进一步的加工不会对书的内容有不良 影响,于是再加以改进,在边上打上两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书 叶订牢,再包上书衣。这种改进的包背装为线装打开了道路。4、线装(明代后期)线装是明代后期出现的。由于包背装书背处容易被损,于是 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为用纸捻订好后,不再用整张的书衣从前到 后包起的办法,而是改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分别放置 在前后,再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因此这种办法叫线装。从此线
14、 装成为我国古籍占压倒优势的装订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末西方印 刷术传入,洋装书成为主导。洋装书出现后,一般人习惯以线装 书作为我国古籍的代名词。线装有一定的规格。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 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但多数藏书家并不喜欢,认为这样伤书。至于五针眼和四针眼以下、六针眼以上, 除非游戏,是绝没有的。四针眼装、六针眼装书脑部分均被分为五段,上下两段最短, 而中间三段长短在明及清代前期大体平均,有时中间一段稍短, 到清代中期中间一段明显缩短,到清末民初更短,几乎只有两边 的一半。订书讲究的是用丝线,一般是白或浅黄色,有的也用棉 线。线用双股,要平行,不能绞到一起。高
15、丽本用大红单股粗线, 特点很突出。最后将结头嵌进针眼里。讲究的还要用绫把书脑一边的上下角包起来,叫包角。下在 要托裱一层纸,否则太软包上要起纟刍,附着也不牢。包角的绫子 颜色一般较素雅,浅蓝、浅黄、浅棕色之类。但由于用浆糊,易 生虫,招老鼠,而且时间长了包角的绫脏旧破损之后很不美观, 因此有人也不主张包角。现存古籍大部分并没有包角。书衣明代多用深蓝色的磁青纸和棕色的古色纸,清代多用古 色纸。清末民初又多用磁青纸,直至今天。也有用布甚至绫绢之 类的丝织物,多为明清内府、藩府刻本,特别是佛经、道经。另 外,在书衣与正文之间加订一张或几张白纸,叫“护叶”、“副 叶”或“看叶”,一些藏书家或学者文士常在护叶上题写题跋。有的旧本书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纸张消薄伤损,可修补 重装,在每张书叶里面加衬一张白纸,叫衬纸。有的书天头、地 脚、两边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