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4395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水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语文测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一中2010级20102011学年语文第四模块第一阶段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准考证号 密封 线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堑(qin) 纶巾(gun) 鲈鱼(l) 寻觅(m)B. 参差(sn) 骤雨 (zhu) 罗绮(y) 嬉笑(x)C. 煴火(yn) 弋射(y) 给(j)其衣食 汤镬(hu) D. 揾泪(wn) 樯橹(qing) 脍炙 (kui) 台榭(x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重湖叠献 招募 千骑 陡峭 B. 树梢 暮蔼 凝噎 何妨C. 遥岑远目 憔悴 钓叟 故垒 D.

2、 寒蝉 良辰 栏杆 消魂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B. 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C. 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创作,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D.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慢词指的就是长调。4下列词句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句是( ) A.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B.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3、寄奴曾住。 C.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_ :“大明湖畔,_,故居在垂杨深处;_,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读后顿然唤起人们对这位婉约词人的怀念。A. 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B. 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C. 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D. 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6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C. 千古江山,英

4、雄无觅孙仲谋处D.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意义和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见犯乃死,重负国8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引”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B.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 C. 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引:邀请) D.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引:拔出)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5、,故燕王欲结于君B.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ks5uC.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天蛮夷,何以见汝为D. 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0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召有司案图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 畔主背亲 D. 汉亦留之以相当1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C. 何面目以归汉! D. 何以知之?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吾羞,不忍为之下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 B. C. D.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

7、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

8、,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选自资治通鉴)密封 线注: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顿舍:停驻,休息。怚(c) 中:粗心。超距:跳远。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蒙恬会城父 会师B.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宽恕 C. 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道歉D. 王翦日休士洗沐 每天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将军老矣,何怯也何以汝为见B. 久之,王翦使人问即患

9、秦兵之来 C. 乃悉国中兵以御之宁许以负秦曲 D. 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 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C. 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 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

10、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16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王翦谢病不能将 (2分)(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4分)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准考证号 密封 线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7题。(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 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

11、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题。(10分)乱世中的美神梁 衡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生于山东济南。父亲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家,母亲是状元之女,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造就了李清照超绝众人的文采。动乱的时代和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这个清新明丽、擅长描写闺中情趣的女词人的作品变得沉郁凄凉。并不是生活的变故可以改变每一个人,阅读文章时仔细体味为什么女词人会有这种变化。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

12、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竞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