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37847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周围部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部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2.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除了血管和结缔组织被膜外,主要由神经组织所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而神经胶质主要起着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

2、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根据突起数目又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活动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地聚集地点,如脊髓灰质。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聚集地点,如脊髓白质。皮质:构成大脑半球表面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髓质: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

3、聚成团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称为神经节。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纤维。脑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1. 大脑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端脑)是脑的最大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于沟之间的隆起称回。每个大脑半球都以3条比较深而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

4、方、枕叶以前的部分,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内脏感觉有关。2)大脑内部结构: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裂隙,内含透明的脑脊液。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脑皮质:为覆盖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其功能定位见附表。附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功能定位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躯干和上下肢及面、舌、咽喉运动有关第一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

5、对侧半身的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视区枕叶内侧面距状沟的两侧皮质语言中枢与语言有关的各种中枢位于优势大脑半球上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损坏后感觉性失语)运动性语言中枢颞下回后部(损坏后运动性失语)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损坏后失读症)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损坏后失写症)听区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大脑半球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充满于大脑皮质与基底核之间,这些纤维的长短和方向不一,可分为连合系、联络系和投射系。连合系是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联络系是联系同侧半球内部各部分皮质的纤维;投射系是指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

6、大部分经过内囊。3)边缘系统: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称为边缘叶,由边缘叶及与之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区、下丘脑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主要功能有:影响情绪反应;影响摄食行为;影响记忆力。2. 间脑1) 间脑的组成:间脑分为上丘脑、背侧丘脑(或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间脑的室腔为第三脑室,向下连接中脑水管,向上经室间孔连接大脑的侧脑室。2) 下丘脑的功能: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体温中枢;摄食中枢;渴觉中枢;神经内分泌中枢;情绪反应中枢;控制生物节律。3. 小脑1) 小脑的组成:小脑位于颅后窝,藉其表面的沟和裂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和小脑

7、后叶。2) 小脑的功能: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也称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保持躯体平衡;旧小脑(前叶和后叶小脑蚓的大部分):也称为脊髓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新小脑(后叶):也称脑桥小脑,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4.脑干1)脑干的组成:脑干自上而下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脑桥和延髓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2)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脑神经核除嗅神经、视神经外,其余皆位于脑干内。3)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在脑干中,脑神经核和其他一些边界明显的核团(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等)以及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以外的区域,有许多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称为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8、调节肌紧张;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水平;调节各种内脏活动和脊髓的其他运动。脑干损伤的特点:1) 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或这是网状结构至丘脑与皮质之间的环形通路受损所致。2) 去皮质强直: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干,使动物出现伸肌紧张亢进的角弓反张状态。横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区占优势,而网状结构抑制区处于弱势,致肌紧张亢进。3) 交叉瘫痪:同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4) 定位体征:如两侧瞳孔极度缩小,两眼球同侧偏斜提示脑桥损伤;循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延髓损伤。5.内囊1)内囊的位置:内囊为一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其纤维呈扇形放射至大脑半

9、球皮质,进入大脑脚的密集会聚。2)内囊的分部: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管呈尖端向内侧的“”形,可分为3部分:内囊前脚(额部)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主要有额桥束通过。内囊后脚(枕部)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上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内囊膝 位于前后脚连接处,主要有皮质核束通过。3) 内囊损伤的表现:内囊是大脑半球内部极其重要的结构,此区域损伤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内囊后脚损伤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和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当损害范围较大时伤及视辐射,可有偏盲,“三偏综合症”。脊髓1.脊髓的外形1)脊髓位于椎管内,脊髓上端与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相连

10、,下端形成脊髓圆锥至第1腰椎的下缘,占据椎管上2/3,全长4245厘米。2)脊髓表面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包裹,由内向外依次为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与脑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其间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为硬膜下腔,其间无特殊结构。3)脊髓自上而下共发出31对脊神经,包括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段1对。脊髓有两个膨大,称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为颈5胸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腰膨大为腰1骶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脊髓各节段位置比相应的脊椎高,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节椎骨,上、中胸髓节段较相应胸椎高2节椎骨,下胸髓则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第10第

11、12胸椎水平,骶髓相当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从横切面上观察,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或蝶形的灰质,主要为神经细胞的胞体和神经纤维。1)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向排列的纤维束。灰质: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前角:前角中有成群排列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当前角运动细胞胞体或轴突受损或被阻断时,它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软瘫。侧角:侧角由中、小型细胞组成,胸1腰3的侧角是交感低级中枢。后角:细胞分群较多。包括肢状质、后角固有核和后角部等。3) 白质:脊髓的白质主要由前索、侧索、后索(许多上、下行纤维束)组成。上行(感觉)纤维束:a.薄束和楔束:向脑部传导来自上肢和下肢的肌、

12、腱、关节、皮肤的冲动,在脑内经过两次中继,最后传入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b.脊髓丘脑束:传导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冲动,向颅侧经过脑干止于背侧丘脑。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病变水平12节以下的区域表现为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c.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主要来自本体感觉和皮肤的触压觉。与传导肢体运动和姿势有关。d.脊髓小脑后束:接受主要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冲动,主要传导单个肌的牵张变化。下行(运动)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其中皮质脊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止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其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3.脊髓的血液供应脊

13、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及根动脉3个来源。脊髓的静脉回流至椎静脉丛。椎静脉丛内压力很低,没有静脉瓣膜,血流方向常随胸、腹腔压力变化(如举重、咳嗽、排便等)而改变,易使感染及恶性肿瘤由此转移入颅内。4. 脊髓的功能1) 传导功能:大脑皮质的运动兴奋性经脑干-脊髓-脊神经到达效应器官;肌肉、皮肤黏膜、关节的痛、温、位置等感觉经脊神经-脊髓-脑干到达大脑半球。2) 节段功能:脊髓除上下传递功能外,在一旦失去大脑半球控制后,脊髓能自主地完成一定的反射功能。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1. 感觉传导通路由感觉器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后,经过几次中继,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或其他高位中枢称为感觉传导通路。感觉

14、传导通路可分为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等。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也称深部感觉。为节后肌、腱、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除此之外,还传导皮肤的精细或辨别性触觉。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又称浅部感觉传导通路。传递皮肤、口、鼻腔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压觉。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光刺激视网膜内的视椎细胞、视杆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区产生视觉。视野: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觉传导通路受损的表现:A.一侧视神经受损-该侧视野全盲。B.视交叉中交叉受损-双眼视野颞侧偏

15、盲。C.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受损-患眼视野鼻侧偏盲。D.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区皮质受损双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椎体外系的神经冲动来实现的。椎体系和椎体外系均起源于大脑皮质,最后均终止于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椎体系比较直接地影响动神经元,而椎体外系也通过反馈来影响和调节椎体系的活动,两者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依赖,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2. 锥体系1) 椎体系的组成:椎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及中枢神经元,它起源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椎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纤维束,因大部分纤维通过延髓椎体,故称椎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陆续离开椎体系,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元,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2) 椎体系的功能: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肌肉如手肌的精细运动。3) 椎体系损伤的表现:椎体系的任何部位损伤都可引起其支配区域的随意运动障碍瘫痪。3椎体外系1)椎体外系的组成:椎体系以外的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