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简答题》doc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教育学简答题》doc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简答题(至八章)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教育的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
2、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a.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具有社会性特点。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c.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d.学校教育的产生,社会已开始步入阶级社会,教育也就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了。e.教育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3、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是从社会的角度,英美的教育学者是从个人的角度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
3、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个体的角度上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所以,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是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第三是情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第四
4、是强调了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4、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5、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组织?66-67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由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6、学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5、过程67-72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大众职业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所谓的双轨制。现代小学的发展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随着
6、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一年之后,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7、学校的公益性特点73-75(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1)设置目的不同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7、(2)调节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3)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力和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4)产出不同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是不能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来获得的。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学校的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
8、中。8、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2)法律方法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教育方法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9、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
9、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11)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10、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作用有:(1)信息传递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
10、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3)激励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4)情感交流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其消极作用引起的误会和是非争端,消蚀作用。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1)主观方面的障碍,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
11、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2)客观方面的障碍,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沟通媒体技术上的问题。11、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12、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
12、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需求满足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环境适应模式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13、
1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下。(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
14、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儿童活动站,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帮助双职工子女解决午饭等。14、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5、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增长”的著名论
15、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教育就要不断地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需澄清的几个问题)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