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28432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推广策划构建大学农推模式农业推广 杨磊一、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构建之溯源“大学推广”概念的记载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了,大学推广活动是由英国剑桥大学James Stuart开始实践,主要是给英国北部地区的妇女协会和男劳动者俱乐部进行讲学。James Stuart给大学领导提出组建由大学指导和监督的“推广讲学”中心。当然这里的推广不是指农业技术推广,而是把大学的思想和知识延伸到大学之外。剑桥大学在1873年正式采纳了推广讲学制度,1876年英国的伦敦大学也效仿这种体系,牛津大学在1878年也开始这种推广讲学。美国的合作推广体系的思想也受到早期“大学推广”的影响。从国际上农业推广模式的

2、发展趋势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为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联邦政府农业部门、州政府农业部门以及县推广部门同各州的赠地大学紧密合作,形成了推广、研究、教学为一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形成这一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美国的三大法律:莫里埃法,哈奇法以及斯密斯法。莫里埃法确定了美国赠地学院(农学院)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加强农业、家庭经济以及机械工业(森工机械等)等方面的教育;哈奇法促成了美国农业大学试验站的建立,目的是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加速成果转化。目前,在美国75个州和波多黎各、关岛、维尔京群岛和哥伦比亚特区共设79个农业推广站。各州农业推广站隶属于州立大学,站长由州立大学农学院

3、院长兼任,从而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州推广站一般下设有三类机构,即负有行政权力和监督职能的对口机构,由州推广站站长、督察和县推广员组成;由各领域的州专家及地区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服务于州推广工作的附属机构,包括负责人事、财务等问题的行政辅助人员。专题专家只对州推广站站长或所在系系主任负责,督察则侧重于推广工作的行政方面,负责与赠地大学之间的联系。另外农学院设有专门的推广委员会,每个推广委员在从事农业教育、科研的同时,兼任推广员的角色。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院教授组成,教授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州推广站的任

4、务主要有:制定州农业推广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选择县农业推广人员,并进行各种必要的培训;向县推广人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斯密斯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农业部同大学建立了包括组织机构、资金以及运作方式在内的合作推广机制的建立。通过教育、推广、研究等多种渠道“把大学带给人民”是美国引以自豪的成就,美国一位学者在总结美国农业推广制度75年的发展历程时,以此作为书名。可见,合作推广体系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其中的法律基础是核心。合作是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特色,从美国的农业部到各个州以及各赠地大学,都有合作推广服务机构设置,具体负责推广和农村教育等事宜。合作一方面体现在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合作

5、;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同各级政府的合作。美国的农业推广制度从一开始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有配套的合作推广资金。一般来说,联邦政府提供30%资金,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70%。大学在所在州的各个县设立基层推广服务机构,同当地自愿者一起开展工作。如:普渡大学农学系农业推广机构在职130人,遍布各个县的农业推广办公专职人员210人;大学的农业推广经费的28.5%来自联邦政府,31.7%来自州政府,31.5%来自地方政府,其余的资金来自各个方面的捐助。二、创新中的我国农业大学推广模式 在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的新形势下,尤其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农业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开始走向

6、中心,农业大学在其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这个转型过程农业大学开始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开辟的太行山道路和西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大院以其特色和成效而引人注目。河北农业大学从1979年开始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课题的目的是改变山区的生态环境,探索帮助农民迅速脱贫的途径。学校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没有把这项课题看成单一的技术推广,而是一项多学科联合作战的农村发展项目。具体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条:(1)全面的资源调查;(2)确定山区开发的总体战略;(3)建立项目的保障体系(组织、学科、人员);(4)实用技术传播和推广;(5)培植通过学习致富

7、的示范户;(6)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基地);(7)扶持建立农民技术协会;(8)举办农民夜校;(9)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进行成人教育。河北农大经过多年的实践,当地农民的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人均50元增加到1998年的年均1 500元。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道路说明了大学为社会服务有着很大的范围。其重要的启示是:一是项目带动,项目不仅保证了资金的正常投入,也带动了学科的交叉,研究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要有从当地和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不能图形象和暂时的业绩。三是要有一支敬业和团结的队伍。1998年,宝鸡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典型示范、效益诱导、科技服务

8、、良种先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为了寻觅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科技优势,他们根据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凭借毗邻杨凌农科城的地缘优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了27位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分别在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产业带上,为专家修建了一座2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配有起居室、会客厅,设有实验室、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和科技咨询室,并配备了电脑、电话及电化教学设施。在院外规划建设了科技试验田和示范园(基地),使专家进了门是实验室、是教室,出了门是基地、是舞台。先后建成了布尔羊、秦川牛、苗木花卉、特种玉米、杂交小麦、辣椒、果品、蔬菜、蚕桑、“万元田”等27个农业科

9、技专家大院。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科研与试验推广相分离的局面,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有机结合。专家大院全力推行“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场),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六个一”建设方针,确立了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大院建设指导思想,使专家大院真正成为科技龙头和产业龙头。专家大院经过6年多的建设和实施,表现出来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打造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2)加快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步伐;(3)拓宽了对外合作领域,提高了高科技农业发展

10、水平;(4)培养了一批当地农技人员,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5)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三、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从以上的两个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农村)和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建立了直通车,快捷,简洁,实现了专家和农民的融合、专家和问题对接、农业和农村的实际与科教机构的直接挂钩。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已经逐渐显示出来:1. 组织特征。以大学(或大学的实习、教学、试验推广基地)、当地农业机构以及企业构成的网络。大学为依托的推广体系不是独立的,它的推广必须借助地方的支持。2. 核心人员。大学的专家或科教人员、地方合作

11、推广人员、大学的学生(包括研究生)以及参与的企业人员。这种人员的互动和交往是大学推广体系的一道风景。3. 资金保障。政府资助、项目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如果体系形成,政府资金将是常规资金,项目资金和企业等其他资金相对灵活。4. 运行方式。大学+项目(基地)+农户;大学+农协+农户;大学+企业+农户。5. 政策法规:有配套的国家、省、学校、地方的政策法规,体现一种激励。这种制度保障是大学进行农业推广的持续动力。如果过去农业大学的科技下乡、科技承包是一种行政需要,是一种活动安排的话,在大学推广体系建立后,应该体现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6. 推广的目的。除了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农民的能力建设、企业的合理决

12、策、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这是发挥大学知识、技术和学科优势的具体体现。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大学的这些综合作用更显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构架四、 重点工作和难点破解建设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难点不在于项目和基地具体建设,而在于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形成,在于教职工思想意识的转变,最终是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推广,需要知识和理论的储备。美国从赠地学院法到合作推广法经历了5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制度的确立需要时间。制度确立的目的是效益和效率,而不是增加负担。我们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推广体系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赋予的责任。但在这种体系建设过程中,切忌用过去

13、政府行政推动的推广体系运行方法来做大学推广体系,因为政府行政推动的推广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了推广的效果。从前面的太行山道路和专家大院的分析明显看出,大学推广是建立在基层需求基础上,而不是上层需要基础上。大学的这种到田间、到企业、到户的“直通式”推广,是它的生命所在。在推广中切忌建立在“理想化”条件下“昂贵的”技术,因为农民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在“水、肥”条件以及管理技术理想化状况下。目前在建设和完善各种制度的同时,从人员、项目、以及运行方式上进行有效配置,找到适宜的“抓手”。可以从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项目基地建设几个方面下功夫。在项目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原则,找到农民既需要,

14、又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产业。要发挥各学院的特色,强化学科交叉,团队合作。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实现长效目标奠定基础。各个学院应该尽快建立推广领导小组,由院长挂帅,召开各个项目的论证(包括选点、计划、实施方案等论证)。每个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度,组建学科团队(类似美国大学推广体系中的专家小组)。推广领导小组要在整个学校的农业推广框架下,依靠学科团队,做好学院社会化服务的方案,重点是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和项目建设。可以把学院的教学、试验基地,改建成教学、试验、推广基地,使这些基地成为学校服务的一个窗口。这也是美国大学推广体系的重要经验之一。不同时代的背景和农村发展的

15、需求是建设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动力。太行山道路在改变山区的生态环境,探索帮助农民迅速脱贫的背景下走出来的,是多学科合作、农村综合发展的典型。河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了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不仅是注重农民生产技术的示范,也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的能力建设是太行山道路的重要内容。美国农业推广中的四健项目就是围绕技能、智力、文化和心理开展的培训项目,这一点是我国建设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应该借鉴的。专家大院模式可以说是在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需要和呼声中发展而来。“三农”问题以及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新的内涵。以大学为依托的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把这些主题紧密结合,创新推广模式,走出新的路子。以林学院为例,在学校的推广体系下,围绕林业学科为社会服务,尤其为林业生态建设服务,为我国林业建设的六大工程服务的思想,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和提供科技支撑的思想,密切和各地的林业推广机构合作,建设良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尤其是生态建设示范林和经济林的示范推广。利用学校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地方农业推广人力资源的整体能力,使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配套协调,保证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持续、高效、良性、互动式发展。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