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2224250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恩经典著作读后感篇一: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刘老师斧正。 本节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

2、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及.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发展的规律及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第四,.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

3、从市民.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存在决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活动的革命群众是.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革命的物质前提。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现实所作的思考。 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

4、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利益,全体利益在无数多的个体差异面前已经近乎退缩为零,任何假全体利益之名言说的论调都有值得怀疑的初衷。只有共

5、同利益可言,共同利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如此、只好如此的被动性,是彼此牵制彼此掣肘因而相互退让相互妥协的表现形式,因而国家就是“强迫”的代名词,国家在这种既成的“强迫”中应该容许妥协的各方在适度的范围内的斗争。如果一个国家又强调“强迫”又不容许斗争,那无疑这样的国家是最蛮横的,是根本不值得相关各方继续信守在它周围维持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幻共同体形式的,说穿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一小部分人压制其他大部分人的专制。马恩在此对共同利益和国家的强调提示哲学从对“主体性”的探讨转向对“主体间性”的研究,透过“主体间性”的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一个.、一个国家、一个意识形态的特征和

6、本质。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

7、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马恩已经明确地指出在未来的世界上,民族特殊性将趋于消灭,阶段关系将趋于简化,最后形成的格局就是全世界的无产者对抗整个旧世界、旧.,“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所依据的总和活动”,“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这样一幅宏伟的世界历史图卷预示了当今每个国家都必然践行的道路,可以预见,正是现今的生产活动所带有的“异化”性质,它遵照物质生产、机器和货币天生的扩张性,它具有的超出人们控制的吞噬力量,必将把整个世界带入一个全盘否定人性、全面取消“自主活动”的非人境地,“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

8、变成货币的关系”,到那时只有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才有勇气和力量起来打烂整个旧世界,消灭“劳动”强加在人身上的桎梏。 .形态的复杂性,阶级斗争的持续性,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面前的顽固性,这些在历史进程中错综交叉运行的力量使得任何一个时段的关系成分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必然是混生在一起缓慢地向前推进的。然而推进的速度固然缓慢,但惟一的力量仍要靠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提供。封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新生的经济体中就像暂时暗淡的火星一样,一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上层建筑的斗争一起会持续到从意识形态的底部将其繁衍的根基连根拨出为止,而这又必须依赖于上层建筑中外在的制度设计的保障才能实现。由此可见,.演进只有从制度建设

9、入手,进而支持意识形态变革,才能稳固上层建筑的形式和性质;有了上层建筑的保障,被赶入历史阴沟的余毒才不会沉渣泛起。篇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摘要及读后感 文章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摘要内容:1.关于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因此,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

10、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肯定。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 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之上(例如在罗伯特

11、.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文章名:反杜林论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摘要内容:1.思维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出现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的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但是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着一样,并不是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 3.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夜才开始,从一旦对每一门学科都

12、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只是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 4.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主义变成了科学。 文章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摘要内容:1.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

13、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2.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而对市民.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3.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

14、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原著分别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读费尔巴哈提纲有感,浅谈唯物主义认识论及人与.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数千年人类思想史上相互对立共同发展的两大阵营,为人类带来了无数智慧的瑰宝 ,共同构建起今日的思想打啥。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一个从精神到物质,无论从那里进入,展现给我们的都必是一番豁然天地,而人与.的关系,作为人类思考的一个永恒主体,无论何时都可以引起一场愉悦的讨论。 那么,何为唯物主义?何为唯心主义

15、? 往圣前贤的思想太过于深刻,而哲学典籍也确实艰涩难读,要想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以我的头脑,还是难度很大的,但抽出主旨,还是可以姑妄言之的。即,唯物主义坚持的是物质到意志,而唯心主义则是从一直到物质。一个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另一个则是从一般到个别。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看柏拉图的回忆论,他的“回忆说”,抛开其中的神秘主义糟粕。其中的精华之处在于:物质世界与意志世界的剥离,还是足以让它作为西方唯物主义的对立方,即唯心主义的重要源头而永垂不朽的。当然,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唯物唯心不过是事物的两面,并没有孰错孰对,悄悄相反,正是由于他们的相互对立,才使彼此有了存在的理由。 人与.之间有两重纽带。第一重是人类本能,趋利避害,.一次而得以存在,然而这一重要的纽带却至于集体无意识,虽然尤为重要,在这里,人却有了神的属性,即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可无我而作为.代言人的伟人们。当然也不可无我,则我,也是伟大的。 二读反杜林论有感,读完后,它让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地阐释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杜林极力反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其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