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222665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

3、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影

4、响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等,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4、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但人口不起决定作用,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的起源、自然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2、从物质到意识的三个决定

5、性环节:(1)物质的普遍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人的意识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语言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3)人脑的形成和完善、人类意识和动物反映的区别(1)形象感觉与抽象概念的区别()有无自我意识的区别(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3)动物大脑属性与人脑属性?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结构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人类所特有)3、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意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意

6、识的主观差别与客观根源(3)意识的主观特征与客观基础三、意识的结构与功能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1)知:主要指认识(2)情:情感,感受或评价(3)意:意志、意识活动的层次划分(1)从活动主体分: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2)从自觉性程度分:潜意识与显意识()从意识的发展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4)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分: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1)目的性和计划性(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四、意识与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2、思维过程信息化的五个步骤3、“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

7、的本质区别(1)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没有能动创造能力(4)模拟不是思维本身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客观世界的多领域性、多层次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大爆炸”理论提供的宇宙起源的证据、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演化:非平衡热力学、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4、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多样性和同源性的辩证关系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物质形态层次性的划分: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划分不同的层次、演化过程中新层次的出现、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1)结构的不均衡性:核心和非核心的构成(2)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等共同特征()有序态的维持

8、都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引力、磁力、强力、弱力4、同构性具有不同的构成模式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观点:多样性的统一性2、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二元论的对立:精神还是物质,或者二者、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的统一性,即差异性、丰富性和物象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考题:1、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丰富内容与深刻意义?2、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3、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实践:

9、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1、哲学史上关于“实践”的主要观点(1)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康德关于“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的区分()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4)黑格尔的“实践理念()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念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三种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物质活动和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的含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

10、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从生存的前提看: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从人的本质看:社会存在物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根本的活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2)社会交往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以观察、实验、探索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规律实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实践活动,但这个规律对主体活动的直接制约不同于自然规律对自然运动的直接制约,其特点在于,整个过程都必须通过精神活动尤其是理性活动的机制起作用。1

11、、从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功能来看,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活动的结果总是首先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活动之前.2、理性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制约着人的实践能力。3、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必须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反映主体的意志和需要的理性,这一理性具有三个特点:(1)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的是主体的意志、需求、能力、道德原则和伦理水平等内容;(2)从追求的方向上看,它追求的是客体的应然性;(3)从活动方式上看,它主要是以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目的在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4、评价理性:体现了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反映

12、客体规律的理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评价理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5、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实践的内在结构或实践的社会结构)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的主体(1)主体和客体的划分(2)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能力结构(1)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智慧因素:知识和经验(3)精神动力因素:意志和情感3、主体的社会结构(1)个人主体()集团主体(3)社会主体(4)人类主体4、实践的客体(1)定义: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2)客体的形成()历史范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

13、量的书.5、客体的基本形式(1)自然形式()社会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3)精神形式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1)人类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1)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2)这种相互作用的实

14、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3、主体对象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对象化(2)客体非对象化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1、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2)目的包含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结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手段是人的过去活动与未来活动的统一(2)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1)效果评价(2)效能评价(3)效率评价(4)反馈调节实践4、实践活动的机能(1)继承机能()选择机能(3)自我革新机能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何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2、何谓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世界的区别()异质性(2)发展不完全同步性4、两个世界的联系(1)内容上的同构性(2)运动规律的同一性()相互转化性5、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实践活动中(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3)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1)含义:自在世界:既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