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179149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docx(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前 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南昌市历来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三个周期的市级儿童发展规划。2011年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截至2020年底,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49,远低于13

2、的控制值。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上升到92.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上升到99.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上升到93%,各项指标达标进展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和保护。全市儿童成长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儿童优先原则日益为社会接受和遵循。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市儿童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儿童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织密,儿童思想引领需要进一步增强,保障儿童权利的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儿童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未来十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3、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南昌市在全省“作示范、勇争先”上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省会担当的关键跨越期。全市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继续推动我市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1)江西省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1)和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

4、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儿童事业可持续发展。把握儿童事业发展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儿童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有关要求,切实把

5、党的领导贯彻到儿童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坚持儿童优先发展,保障儿童福利最大化。在出台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儿童的福利和发展需求。消除对儿童一切形式的歧视,保障所有儿童尤其是特殊困难儿童平等享有发展权利和机会。3.坚持鼓励儿童参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三)总体目标儿童事业发展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步推进,保障儿童权利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促进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儿童优先的社

6、会风尚普遍形成。在全生命周期中儿童健康地位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进一步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儿童享有更加均等和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普惠和优越的福利保障,享有更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实现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权利,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增强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望2035年,全市儿童综合发展水平取得实质性提升,广大儿童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儿童与健康主要目标:1.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明显

7、增强,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普及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儿童及其照护人健康素养。3.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5和6以下,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4.不断完善覆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5.逐步扩大儿童免疫规划范围,提高免疫接种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保持在90%以上。6.儿童常见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7.构建城乡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提高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水平和技能,普及儿童早期发展知识。8.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按规定配备校医和卫生保健人员。9.5岁

8、以下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控制在8%和5%以下,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0.儿童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小学生近视率降至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降至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降至70%以下。11.培养儿童良好运动和睡眠习惯,增强儿童体质。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60%以上。12.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13.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策略措施:1.优先保障儿童健康。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儿童健康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和责任

9、考核。完善涵盖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儿童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逐步将儿童重大疾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儿童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儿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推行“互联网+儿童健康”服务模式。建设统一的儿童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儿童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完善儿童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开展“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区)”创建活动。2.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市、县两级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儿童健康服务资源。加强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强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建设,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

10、助理)医生达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张。建立完善以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原则上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完善儿童急救体系。加快儿童医学人才和儿童保健人才培养,提高全科医生的儿科和儿童保健专业技能,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3.加大儿童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健康素养。依托家庭、社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加大科学育儿、预防疾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合理

11、膳食、应急避险、心理健康等知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力度。构建全媒体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作用。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孕妇学校”和家长课堂,鼓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关社会组织等开展健康科普活动。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含电子烟)、酗酒,保护儿童远离毒品,促进儿童养成健康行为习惯。4.保障新生儿安全与健康。全面落实危重新生儿筛查与评估、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新生儿死亡评审等制度。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每县区至少设置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提高抢救成功率。强化危重新生儿救治保障。加强新生儿规范化访视工作,新生儿访视率保持在90%以上。完

12、善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质量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新生儿保健专科建设,推广新生儿基本保健等适宜技术。5.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所有县区的婚姻登记与婚前医学检查紧邻设置,提供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7%以上。强化婚前孕前保健,提升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90%以上,产前复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监查率分别达98%和90%以上。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和多学科诊疗协作,规范服务与质量监管。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建

13、立筛查、阳性病例召回、诊断、治疗和随访一体化服务模式,促进早筛早诊早治。加强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症、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等出生缺陷的防治。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促进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6.强化儿童疾病防治。以早产、低出生体重、肺炎、腹泻、贫血、哮喘、肥胖、心理行为异常、视力不良、龋齿等儿童健康问题为重点,推广早筛、早诊和早干预的儿童疾病防治和综合管理适宜技术。加强儿童口腔保健,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加强儿童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管理以及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治疗率达95%以上。完善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

14、、罕见病等重病诊疗体系、药品供应制度、综合保障制度。科学合理制定罕见病目录,加强罕见病管理。推广应用中医儿科适宜技术。7.加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的相关政策,保持高水平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强对疫苗质量、冷链储运和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完善疫苗伤害补偿相关政策。8.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和服务。加强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扎实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孤独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完善筛

15、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提高儿童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常见病预防保健能力,按标准配备校医、幼儿园及托育机构卫生保健人员和必要保健设备。加强对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9.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指导,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开展孕前、孕产期营养与膳食评价指导。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强化爱婴医院管理,加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母婴设施建设,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普及6月龄以上儿童合理添加辅食的知识技能。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加强个性化营养指导,保障儿童营养充足。加强食育教育,引导科学均衡饮食

16、、吃动平衡,预防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膳食管理,加强对家长儿童科学膳食知识的宣传培训。10.有效控制儿童近视。构建06岁儿童眼病防治工作网络,加强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建立儿童眼健康档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导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纠正不良读写姿势。保障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室内采光、照明和课桌椅、黑板等达到规定标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知识并引导儿童科学用眼护眼。教育儿童按需科学规范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确保儿童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不少于1小时。11.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加强适宜儿童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儿童开放,落实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政策。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培养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