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平衡的调节.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00360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糖平衡的调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糖平衡的调节.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糖平衡的调节1、(03)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2、(04)一学生15分钟内相继进行四次俯卧撑。右图表示每次俯卧撑数,对之一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A、肝脏贮藏的糖元不足 B、糖类转化为酒精C、供氧不足,乳酸积累 D、肌肉组织中CO2过剩3(2005全国卷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D、尿量增多4(2005全国卷3)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肾上腺素分泌

2、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5(2005上海生物)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6(2005天津)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B、C、D、7(2005广

3、东)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8、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9、(05)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C 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4、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10、(0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11、(06江苏卷)人体内物质代谢以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等过程转化为各种蛋白质 B只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人就不会发胖 C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发生功能障碍 D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只能在体内合成12、(07山东理综)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

5、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13、(07广东生物)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4、(08理综)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

6、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A B C D15、(08重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C机体对刺激迅速做出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16、(08广东生物)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在兔饱足状态下在兔空腹状态下测定

7、血糖含量测定尿液是否含糖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BCD17、 (10重庆)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18、(12四川)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快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

8、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19(04)正常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1.84.5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2)4.55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他们之间具有 作用。(3)9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20(04) 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右图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分析回答: (1)运动开始时,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大量进

9、入细胞,经过_分解成_,同时合成_。 (2)运动过程中,6分钟后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直接依赖于_分解供应。(3)运动初期,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也下降,表明_。(4)运动6分钟后,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脂肪酸浓度反而上升,其原因是_。21、(05)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1)将正常的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2)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3)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

10、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22、(05)糖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1)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 mgdL。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由于 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血糖含量过低导致惊厥和昏迷时,应及时给患者 ,以缓解症状。(2)左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糖尿 病患者胰岛素变化趋

11、势的是曲线 ,表示健康人胰高血糖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 。(3)体检时,测量血糖应在空腹时进行,其生理学理 。23、(07上海生物)下图表示人体血糖以反馈调节方式保持平衡模式图(虚线表示神经调节)。请据图回答。(1)写出AE组织器官名称:A_;B_;C_;D_;E_(2)是糖皮质激素,则是_,是_,是_。(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试据图说明通过 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24、(08天津)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匀按单位体重计算。空腹家兔称重编号无症状低血糖症观察并记录现象号生理盐水号胰岛素盐水号葡萄糖溶液号肾上腺素号胰高血糖素号生理盐水

12、首次注射二次注射据图回答:(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号家兔。(2)二次注射后,与号家兔相比,若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号家兔;若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原因是。25、.(10北京)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2)手术应切除 。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 来计算。(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 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 (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