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98465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桩施工工艺指导书.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铁十四局武广项目部预应力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京沪高铁标段十项目部预应力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宿州东站)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四局京沪高铁标段第十项目部二00八年三月目 录1工程概况32技术标准及施工要求33资源配置54施工工艺操作65质量标准96施工保证措施10预应力管桩施工作业指导书1、工程概况京沪高铁标段十项目部中铁十四局路基施工范围为:宿州东站,全长1.85Km,其中部分软土地基地段采用管桩加固地基。设计管材桩桩径0.3-0.4m,间距1.82.5m,正三角形布置,桩长5-20m。2、技术标准及施工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品种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

2、技术指南;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1. 预应力管桩技术要求:PHC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桩径规格一般为3040cm,对应的壁厚为7080mm。施工一般采用震动锤击式或静压方式沉桩。2.2. PHC管桩桩顶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PHC管桩的外型质量、尺寸允许偏差、抗弯试验及检验标准应按GB13476执行。应在管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且常压蒸汽养护后在常温下静停7天后方可沉桩。打桩前,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及有关对桩的质量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管桩才能用于施工。2.3. 桩长必须穿过软弱层至硬底,长径比不宜大于100。桩与桩

3、的最小中心距离不宜小于4d,桩顶铺厚0.6m的碎石垫层,垫层内铺设12层双向土工格栅或一层高强度土工格室。双向土工格栅设计抗拉强度不小于110KN/m,幅宽不小于5m。2.4. 桩帽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顶宽对应桩径30、40cm分别为120cm、140cm,桩帽高35cm。与桩帽相联的桩面应平整并且水平,伸入桩帽中不少于5cm。2.5.接桩均采用钢端板焊接法焊接。注意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施打。注意焊接处的强度不应低于出厂的强度。2.6. 管桩应从线路中心往两侧布桩,坡脚处应有1排桩。施工场坪应尽量平整,尤其是横断面方向应做成约4%的横向排水坡,纵断面方向难以平整时,应尽量挖成不陡

4、于1:5的台阶,台阶高0.6m左右。场地平整后,应铺设3050cm厚的工作垫层,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2.7. 预应力管桩施工地段,必须加强地表变形监测,一般应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坡脚、以及坡脚外610m各设一排观测桩,纵向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及非均质地区应加密观测剖面。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实测地表变形量,测量精度不大于1mm,并做好详细记录,以备路基沉降分析用。2.8. 管桩施工完毕后,桩顶高差应控制在15cm以内。2.9. 预应力管桩加固深度应穿透软弱土层(压缩层),当硬层为土层、基岩的全风化层时到达无压缩层以下不小于1.0m;当

5、硬层为强弱风化层时到达基岩面。2.10. 管桩的最后贯入度控制:根据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和以往的施工经验,管桩、方桩等打入桩的终压控制或最后贯入度,在试桩取得的施工参数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桩型、桩长和地层条件确定。(1)原则上当落锤高度达到最大值,每击贯入度2mm时,应停锤。(2)对于摩擦桩,原则上按设计桩长控制;但在试压桩时,先按设计桩长试压35根,实测单桩承载力值不小于设计值时,可按设计桩长施工,否则应及时提出变更设计。(3)对于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原则上按各每击击贯入度2mm控制,同时终压控制标准、复压次数可参照如下:a)当桩的入土深度小于8m时,终压力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

6、征值的2.83.2倍,并复压35次;b)当桩的入土深度小于815m时,终压力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23.0倍,并复压3次;c) 当桩的入土深度小于1523m时,终压力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02.4倍,并复压23次;d) 当桩的入土深度大于23m以上时,终压力可取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并复压12次;2.11. 管桩、方桩施工桩顶高差控制: 施工按桩顶标高偏差不得大于30mm。2.12. 预应力管桩的接桩采用钢端板焊接法接桩.3、资源配置3.1、人员:负责管桩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工作熟练的工人,并且具有较高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安排组织见表1。表1 施工人员组织安排表序

7、号工种人数工作内容1工长1负责指挥协调各工序操作2技术员2桩的定位、焊接质量检查、施工记录3司机2起重机及打桩机的操作、保养、维修4起重工6负责桩的吊运及配合打桩机的施工5电焊工2负责桩的焊接6电工1负责施工时用电及用电安全7安全员1负责施工安全工作3.2、 设备表2 施工机械设备及测量仪器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用途产地打桩机DH558型1日本 DJU72A型1国产桩锤D62-221上海D80-231履带式起重机20T1喂桩设备经纬仪J6型1桩位放样及打入桩施工控制苏州全站仪SET2110型1苏州水平仪苏S2型1苏州电焊机BX1400F21接桩上海挖掘机CAT3201平整场地日本平板运输车50T1

8、桩的运输3.3、预应力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管桩桩帽混凝土的采用C30。4、工艺操作步骤施工流程图见下页施工机械进场、组装和就位管桩运至沉桩点桩身检查喂插桩桩位测量放样桩机及桩锤选配吊机就位位退场桩位测量放样不合格桩身垂直度和桩位校正沉桩拼接桩焊接焊接质量检查接头防腐处理焊接设备及材料准备桩身垂直度校正桩身垂直度检查焊缝处理不合格合格不合格继续沉桩送桩桩达到设计标高或达到设计最终贯入度桩顶标高测量拔出送桩器、填盖桩孔出沉桩施工记录施工场地平整和处理施工工艺流程图4.1桩运输及堆放预制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并按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运输。桩的运输过程中避免损伤,堆放场地要平稳坚实,不

9、得产生过大的或不均匀沉降。4.2施工的现场准备4.2.1首先清除现场障碍物并进行场地平整。4.2.2桩位放样定位基桩放样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根据各桩位的计算资料,测设各桩桩位,复核无误后埋设护桩。4.3沉桩施工4.3.1打桩机就位后安装垫层,D62型或D80型桩锤的配套桩帽内采用压力箱式锤垫层,垫层由纸板和麻布裹横纹松木板组成,压缩量不小于10,以避免锤击造成桩的开裂和破损。4.3.2固定打桩机导向杆,避免施打时导向杆发生位移或转动,使桩身产生超过许可的拉力或扭距。4.3.3沉桩用履带式起重机配合,进行喂插桩施工。打桩顺序按先后排进行,每排桩由中间向两端进行。4.4接桩每套桩由多根管桩拼接而成,

10、配桩时相邻桩基的接头不能处于同一平面,接头高程错开不得小于1m,接桩采用端板焊接法。4.5送桩设计桩顶埋入地面以下2.5m左右时,采用送桩器把桩打入设计标高。送桩时桩锤、送桩器和桩应在同一垂直线上。桩顶与送桩器之间垫层与桩帽内垫相同,避免造成桩的开裂和破损。桩顶标高在送桩器上作标记,当标记接近地面时用水准仪测量控制。4.6桩的质量验收及评定进场的桩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材料质保证明。凡不符合质量验收要求的预制桩一律不得进场。桩的验收外观质量和桩身尺寸两项,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见表3、表4。项目检查内容粘皮麻面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计面积不大于桩总外表面积的0.5,每处粘皮麻面深度不大于 10,且应修补。

11、桩身合缝漏浆漏浆深度不大于主筋保护层厚度,每处长度不大于300,累计长度不大于桩身长度的10,或对称漏浆的搭接长度不大于100,且应修补。局部磕损磕损深度不大于10,深度不得大于0.2,每处面积不大于502,且应修补。外表露筋不允许。表面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桩不得有裂纹。桩顶和桩尖均不应有蜂窝和碰损。断筋脱头不允许,但预应力筋位为钢丝时,断丝和滑脱钢丝数量不得大于总数的3。桩套箍凹陷凹陷深度不得大于10。表3 桩的外观质量表注:每根桩均应通过观察检验。 表4 管桩尺寸允许偏差表序号项 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直 径()5尺量检查2管壁厚()53抽心圆孔平面位置对桩轴线的位移()54桩尖对桩轴线的位移(

12、)105桩身弯曲矢高206矢高与桩长比17法兰盘对桩纵轴线不垂直度的高差()4角尺和拉线量检查管桩正式施工前应按其总数的比例进行试桩试验,且不少于2根。试桩目的主要为:检查桩沉入土中的深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为选用桩机、桩锤、垫层材料提供参数;实测沉桩锤击力、桩身锤击应力;核对地质资料。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为沉桩施工提供依据。桩的承载力、入土深度及最终贯入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施工保证措施5.1遵守安全技术和操作规程,严禁任何人在提升后的桩锤下方通过,起重机臂下方以及吊起重物时禁止站人。5.2施工人员离开桩4m以外;拆除上吊点时,应在停锤状态下进行,沉桩机械由专人操作。送桩后及时填平桩孔,防止人员陷落受伤。机械应避免沉在桩完成的区域行走或停放。5.3禁止偏心吊桩。禁止用桩机行走或回转的方式来纠正桩的倾斜,以免对桩产生破坏。5.4斜桩施工时,桩机后部垂直的液压缸应予以支撑,后仰导杆将桩尖插入桩位,再纠正倾斜角度。桩尖插入土体深度以保证桩倾斜过程中中心不移位为宜,一般60左右。5.5沉桩时应确保桩锤、送桩和桩身在同一轴线上,并应连续施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