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98109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反刍兽疫(羊瘟)治疗方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小反刍兽疫又叫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该病的临诊表现与牛瘟相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与肺炎;发病率高达100%,严重爆发时致死率100%,危害相当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50半个小时即死亡,在412个小时和PH6.79.5之间最稳定。试验感染山羊的尸体,在4保存8天后,从淋巴结内仍然可以找到PPRV但是滴度显著降低。流行病学自然发病主要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

2、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时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或不呈现病状。野生动物、牛、猪等偶尔隐性感染,通常为亚临床经过。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的易感。该病的传播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症状的羊尤为危险。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本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能经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感染,感染的母羊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45天期间经乳汁传染。尚无间接传染的病例报道。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需要管制感染动物及相关物品的移出。患病羊康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毒者。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

3、。临诊症状由于动物样品、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病不一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类型。1、最急性型常见于羊。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出现高烧(4042),精神沉郁,感觉迟钝,不食,毛竖立。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粘性鼻液。口腔黏膜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死亡。但是常见齿龈充血,体温下降,突然死亡。整个病程57天。2、急性型潜伏期为34天,症状和最急性的一样,但病程较长。自然发病多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天,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流脓性分泌物,并很快堵塞鼻孔,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粘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

4、泌排出;从发病第5天起,粘膜出现溃疡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乳头、舌等处。舌被覆盖一层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漏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粘膜。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畜可发生流产。病程810天,有的并发其他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饥饿脓包是本型晚期

5、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包混同。病理变化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本病最特殊的病变是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开始为白色点状的下坏死灶,直径数微米。待数目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地面红色的糜烂区,上覆易脱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齿龈、上腭这些溃疡很快就被一层由浆液性渗出和脱落碎屑以及多核白细胞混合构成的黄色浮膜。若无细菌性并发症,这些病变很快即结瘢痊愈。1、预防措施该病的危害相当严重,是OIE及我国规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因此加强国境检验、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监管、强化疫情监测,防止该病的传染和蔓延,受威胁区可注射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或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2、治疗措施: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羊群注射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 20毫升/瓶 按照400斤体重预防,免疫期20天;对患病羊只紧急治疗按照200斤体重/瓶,连用2天;严重者应搭配精品头孢使用连用3天效果更好。或者使用(美国瑞普斯)羊瘟清(20ml)+干扰素(聚肌胞)+头孢(第四代头孢噻呋钠冻干粉)效果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