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36333.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98040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疗法363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知疗法363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知疗法363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知疗法363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知疗法363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疗法3633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疗法36333.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的目标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

2、的目的.学习目标掌握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技术。二工作程序认知治疗的种类目前有许多种,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各个具体的治疗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认知治疗所包括的基本过程以及常用的基本技术。虽然一些治疗家对某些方面会有所侧重,或使用不同的术语,但就治疗的基本内容而言,基本一致。(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1、建立咨询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对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都非常重要,它是治疗赖以持续下去的基础。在认知治疗中,要求咨询师和求助者一开始就要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并努力把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这样,咨询师和求助者就可以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商讨咨询方法、咨询的时间间隔等具体问题,并在这些

3、问题上达成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师应尽量采取一种商讨式的态度,而不是采用命令的方式和求助者讨论问题。这种友好、合作的咨访关系不仅能够促使求助者建立求助动机,也能使求助者积极地投入到咨询过程中来,有利于他调动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关系中,咨询师扮演着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所谓诊断者,就是对求助者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而教育者的含义则不是简单、机械地向求助者灌输某种理论,而是引导求助者对他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方式。对于求助者来说,他不是处于一个被

4、动接受的位置。他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在其它问题上尚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对于求助者,这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的再学习的过程。2、确定咨询目标无论是贝克的理论,还是雷米的理论,都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他们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虽然贝克的理论侧重求助者整个认知过程的恢复,雷米则强调求助者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定错误观念及错误观念群集的领悟,但是,他们整体上的咨询目标和方向还是基本一致的。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5、。例如,根据雷米提出的“边缘中心”模型,咨询的目标可以首先针对那些处于边缘和表层的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去挖掘改变那些深层次错误观念;或者针对每一个类错误观念,确定先去验证,发现,然后加以改变的咨询策略和目标。这样就使整个咨询过程比较有层次,使咨询师对咨询的进程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他在每一个目标的指导下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此外,对于所制定的各种目标,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咨询师应使求助者明白他的问题是由于他对某些事件的认识造成的,要解决他的问题,就得首先对其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咨询都能围绕着求助者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中心进行下去。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

6、的技术从这一过程开始,就接触到了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为了能尽快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咨询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导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因此,咨询师应引导求助者对它们进行体验和反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问、自我审查,以及这两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所谓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些问题指导着谈话方向,并引发出许多为求助者以前经验过但却忽略了的问题。对于某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咨询师可多变换几种方式提问,这样可以使问

7、题突出,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把他意识到和未意识到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动加以改变。所谓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咨询师通过特定的问题,使求助者注意到被他忽略了的经验。由于这些经验就是求助者当前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因此,对这些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就能使求助者很快发现自己的认知过程是不合逻辑的。而一旦他能认识到这-点,他也就有可能从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框架中摆脱出来。咨询师在提问及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时,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因为有些求助者,特别是那些

8、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似乎很愿意和咨询师讨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他们可能对某些心理学理论有所了解,便常喜欢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分析自己的问题。如果咨询师对此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谈话显得抽象和空洞,阻碍咨询的正常进行。如果咨询师能熟练地应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对一些问题不太严重的求助者可能会很快起到效果。但实际咨询中,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困难。有些求助者总是找出某些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作辩解,坚持自己对事物的某种解释,并坚信这种解释的正确性。这样,仅凭这两种技术就难以解决他的问题了。尽管如此,提问和自我审查仍是认知治疗中比较基本的技术,它至少能提供有关求助者行为和情绪问题多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进一

9、步深入的治疗。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一个有强迫洗手行为的求助者可能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对细菌或其他脏东西的恐惧,认为自己是怕这些东西伤害其健康而不断洗手。而一个抑郁症求助者则可能把自己的退缩行为解释为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总之,求助者很容易用具体事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这种解释所包含的就是表层错误观念。对于这些错误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技术: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强迫

10、洗手的求助者,咨询师可以建议他去有意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检验这样做是否真的会给他的健康造成危害。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像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这种情境也应根据求助者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解释来设定。例如可以心理剧的方式出现,由咨询师设定某种剧情,并且和求助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随着剧情的发展,求助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就会通过他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表现出来,从而使他能够对之加以直接观察和体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求助者把“我”的行为和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使他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

11、为矫枉技术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通过角色扮演和想像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1、概念阶段: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们的内部对

12、话相联系。他们获得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3、应用和完成阶段:这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三相关知识(一)基本原理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观念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它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

13、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本世纪,另一名哲学家维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

14、系。1认知疗法的心理学基础虽然不同的认知治疗家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使用不同的技术,但还是有着一些比较共同的特点,比如他们都强调认知过程决定行为的重要性,都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所作出的评价,并认为这些评价受个体的信念、假设、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构成了一个为大多数认知治疗家所能接受的理论框架,把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情绪、思维和动机等都看成是意识现象,这是认知理论同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的根本分歧所在。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类的意识经验是很表面的东西。如果将人的整个心理领域比喻成一座大冰山,那么意识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精神分析只强调水面下的那一大部分的无

15、意识,而将意识经验排斥于研究之外。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外界刺激和人的外在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的经验公式是SR(刺激反应),只研究SR之间的确定规律,而对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感知,思维和情绪等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将它们还原为外在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虽然提出了SOR公式,但因素O代表的是机体状态(organism),而非意识。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不同,认识理论提出了SCR公式,认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存在着意识,经验等因素,记之为C(consciousness)。这一公式中的S不再指简单的外部刺激物,而扩大为整个现实世界中可以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如事件、

16、情境、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等等。所谓意识,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进行知觉和反应的过程。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脑,并与脑中贮藏的原来的经验、个人的人格结构结合,从而对这些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推理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个体可以对他人、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作出评价和解释,并从中产生各种观念,而正是这些观念决定着行为和情绪反应,即公式中的R。认知理论不仅把知觉过程看成是意识的,也把情绪看成是一种意识现象,认为情绪是大脑把生理变化和对事件的知觉加以整合后产生的心理体验。一方面,情绪产生的过程中包含着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内分泌的变化等);另外也包含着认知评价因素,因为生理反应主要决定情绪的强度,例如急促的呼吸和心跳往往表明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仅有生理反应却不能决定情绪体验的性质,即所产生的情绪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