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766211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有疑才有所思。”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其创新意识必定是非常强烈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质疑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但是,一个人的质疑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靠后天培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质疑水平、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学生都想提出问题,可就是感觉仿

2、佛什么都懂,没有什么问题可提;或是有问题不敢提。这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质疑,即使有,也总是安排在新授课结束或在课堂小结时问一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不出辨别是非或者有问题不敢提,因为提出的问题一旦偏离轨道,就会招来批评。这实质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解放,未形成适宜学生质疑的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

3、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例如:插嘴),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或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均应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能真正消除其

4、胆怯心理,大胆表现自己,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质疑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从教师个人来讲,除观念更新外,自身的底气也要足,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胸有成竹,坦然面对学生的一个个疑问,即使有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也会乐于与学生一道研究、探索。二、创设质疑素材,引导学生“会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靠老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新旧知识连接处、教

5、学的重点和关键处,要提供素材,有意识地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研究,从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发“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一位教师出示了一组计算题:被除数2412024024004800除数42040400800商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结果。在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道题的结果都一样

6、,这位教师并没有制止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和结果,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们认真地对所给的题目进行观察、思考,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问:“它们的商为什么都相同?”“商与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列出来,并进行分类,以问题为牵线,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探索数学知识的王国。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高涨,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发“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

7、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行“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已经概括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没有揭示“零除外”这个重要的说明,教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个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设置了一道判断题:a除以b=ac除以 bc,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阐述理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问题:“a和b应该有条件限制”,“这个题目出得不严密。”教师再次组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并适时点拨。通过讨论,学生们认为a和b不能为零,从而

8、发现了“零除外”这个道理,将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补充完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矛盾,引发学生的疑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关键问题。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亲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会学得深、记得牢。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发“问”。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产生质疑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两根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

9、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4.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发“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已编入了利息及成数,为使应用题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国家规

10、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父母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的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构建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善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1、,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捕捉“疑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

12、处?”“只设计一个刻度行不行?”“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会激发其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让学生先独立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要求学生对这段话

13、进行质疑。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该怎样呢?”3.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如低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解法。如口算“9+7”,学生就想出了8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五年级总复习阶段,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点间的纵横比较、分析,提示其内在联系和区

14、别,往往一道应用题,学生就能分别从算术、列方程、比例、分数等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解答,从而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融会贯通。当然,“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当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法出现差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辨别,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或较优的解法,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优化的思想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大有益处。4.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但关键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积

15、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质疑水平,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当前小学数学界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学生的质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应努力呵护,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