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读书会.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74873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么做读书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么做读书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么做读书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么做读书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么做读书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么做读书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道满陇桂雨幼儿园有对外读书会,向往已久。得知6月27日有一个关于“晨圈”的读书会,就踊跃报名了。我说要去参加读书会,游爸例外的表示赞同,并且承担起带儿子半天的任务,真是难得啊。早上已是8点半了,没想到游游临时要求送妈妈,所以又拖拖拉拉地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天气下雨,没有出现往常周末的灵溪隧道大堵车的现象,一路顺畅,8点52分准时到达满陇桂雨华德福家庭园。 我到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已经到了,由于我一个都不认识,所以就干干地站在那里,幸好园里的两位老师招呼了我一下。不久一圈人站定,开始了。 晨圈,对于我来说是个新名词。在接触华德福以来,一直耳闻,没有具象,所以今天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

2、晨圈。 第一个晨圈是由杨老师带的,是关于去采摘苹果的故事,老师带着我们爬过高山,穿过河流,等等的路程去摘苹果树,(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很多细节我都记不清了,当时只是忙着跟着老师做了)一群大人钻过小朋友的桌子,跳上木凳,跳过纱巾严肃拘谨的大人们终于笑了。我们手拉着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我们一起轻声吟唱着,我们丢开成人的笨重和严肃,来重温已经遗忘的游戏,最后我们在杨老师五音吟唱中,埋头休憩。那个音乐我感受至深,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轻轻抚慰着我的灵魂,忍不住要留下眼泪。 接下来大家拿椅子,起立。小梅老师念了几句关于人和星辰的诗句(后来才知道是创始人史坦纳的颂词),气氛肃穆,大家落座。先是杨老师

3、介绍她个人对晨圈的理解,中间穿插大家的提问。我也提了几个我困惑的地方,后来因为对华德福了解得较少,有些东西有些急于了解,所以以致问题像一串刚拔出土的马铃薯,扯开得很远。 休息片刻后,杨老师有带了我们做了第二个晨圈。这个较前一个简单。是关于种子成长的过程,这个圈我记住的东西就比第一个多:有个小种子,被国王和随从的马蹄踏过,然后深深地埋进了土壤,小种子慢慢长大,然后脱去了褐色的外衣,长成了一颗大树,然后开花,然后结果,果实掉落在泥土里 也许这个晨圈更加地活泼,也许是大家已经有前半场的热身。后半场的气氛较前半场,更为热烈,大家情绪也更加放松。很多人都参与了讨论,尽管有些问题浅薄些,但是大家都是抱着想

4、更多了解华德福的初衷出发的,所以也不管自己有没有深度,只想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和疑问一吐为快。人家叫不耻下问,我们是不耻上问。园里的老师和学前教育学院的老师做出了陈恳的回答。 最后,结束时,小梅老师又接着念那个关于星辰和人的诗。我只记个大概:现在的星辰沉默了,但是让有些人更加深沉的去思考了。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有在呼吁,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记得有的文章的标题就叫:“中国的教育是个大笑话”“中国的教育罪孽深重”“中国的孩子没有出路了”等等,这些尖锐的言辞,说明一部分人已经在寻找出路,或许这也是华德福教育出现的缘起。 以上是大致叙述了读书会的过程,最后我整理了一下在读书会中学习到的一些东西,与大家分享:

5、 呼和吸 晨圈是华德福教育中特有的,如果说,华德福有教的成分,晨圈和故事就是华德福唯一教的部分。华德福的教育中有个“呼吸”的概念,动的称谓呼,静的为吸,接受为吸,体现为呼。那么晨圈也就是是属于吸入的部分。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阴阳之说。再说活晨圈本身,也体现了呼吸交替,整个活动节奏呈一条抛物线,从安静到热烈,从高潮慢慢趋于平静。最后的音乐让整个身心都归于平静,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扯开一点,谈谈那个五音音乐。由于我没有看到过孩子在晨圈的中表现,所以我有些疑问,孩子会不会也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深深沉浸在里面。因为这个音乐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听到的儿歌,流行歌曲,或者古典音乐,它是没有1和4的,据说是为了不给孩

6、子带来忧伤和犹豫,我还真想看看华德福孩子在音乐中的状态。 温暖,怀抱 晨圈的形式是圈,大家手拉手。因为是成人,中国人也没有习惯和他们有身体接触,好像很少去拉别人的手,刚开始拉着陌生学友的手,有冰凉的,有温软的,总是感觉有点不适应。但是过后,看着刚刚拉过手的朋友,竟然会平添出一份亲切和熟悉。想想可能在小朋友身上也是一样的吧,大家手拉手,一起围绕着同一个目标流动。杨老师说,圈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怀抱。 在休息期间,徐爸还跟我聊到,华德福的学习理念,华德福不追求某个精神导师,因为那种学习的高处流向低处的,是你讲我听的,而人智学倡导在同伴中学习,师生都是平等的,老师从教育孩子中汲取养分,孩子从老师身上汲

7、取养分,没有谁是输出,谁是吸收,大家都是相互的。我想这个圈还从形式上表明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没有一个高高在上,扮演全知的角色,大家都应是一串项链上美丽的珍珠。 重复的意义 一个晨圈一般要反复进行一个月左右,在后期教师会观察孩子,根据实际掌握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添加。据说前面那个复杂的“摘苹果”要进行好几个月。我当时就有个疑问:一般的幼儿园,小年龄的孩子一天基本是1-2的集体活动,到了中班有的幼儿园上午就有两个正儿八经地集体活动,还有其他的小游戏等等。传统幼儿园的内容如此丰富,节奏如此地快,和华德福这样的超慢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不知道到底孩子是需要多长的时间去吸收?是不是有相关的研究,还是依

8、然是成人的自说自话。 讲到重复,会中有位学前教育学院的老师,说她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睡前一直要求她讲鼠小弟摘苹果的故事,天天如此,妈妈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但是孩子一日接一日热情不减,知道后来孩子能够复述每个一个字,学着模仿书中每个场景,最后问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最后小海狮把鼠小弟顶上去了,它怎么下来。妈妈都被问倒了,孩子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慢慢吸收了其中的养分,将其价值最大化了。 也许只要老师家长仔细观察,会知道孩子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来消化。 培养四感: 晨圈是一种音乐,动作,语言相结合的活动,通过这些晨圈能培养人的四感:触摸觉,运动觉,平衡觉,生命觉。 触摸觉大家比较好理解,触摸朋友的手,

9、触摸自己的身体,触摸教具当时老师提到抚摸自己,是具有一定的疗效作用的。运动觉也好理解,幼儿活泼、好动是来自生命成长的需要,所以整个晨圈是流动的,孩子在跑、跳、爬、各种肢体动作中发展运动觉。 接下去两个有点复杂,我还在混沌的阶段。混沌人就说混沌事吧。 平衡觉,这个平衡不但指身体平衡,更多的是指人身心的整个平衡。有动静交替,有呼出吸入,以及整个晨圈节奏的流畅自然。在华德福的理念中,平衡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因为善恶,对错不能决然两分,我们生活中,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生命觉,华德福致力对孩子灵性的启发和培养。那种诗一样的语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最后那段五音音乐,也许都是冥冥中是敲开心灵大门之声,是滋润孩子生命幼芽的雨露。 我还尚是门外汉,也是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能感受到的暂时只有以上这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