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7380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37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之外感热病阳虚邪伏夹阴伤寒朱莘农(18941962),江苏已故名医江阴已故名医朱莘农,精于时病,尤以“夹阴伤 寒”的诊治,闻名于时。数十年前我亲睹朱氏处理此类危重病证,每收良效。其辨治经验, 对我们治疗一些复杂的传染性热病有很大的精助。发病机制和诊断要点所谓“夹阴伤寒”,乃系俗称,它是外感热病中的一类证候群,病 理以肾虚里寒为基本特点。朱氏承继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冬 不藏精,春必病温”等论点,认为本病是由于肾气受伤,不能御邪,邪气深伏虚处所致。他 说:“缘于先天少阴素虚,候一不慎,寒邪直中虚处,或缘入房、遗精,肾精骤伤,而恣意 乘凉,或饮冷水果,或入河

2、水,或热病中遗泄,使邪气深伏于内而致是疾”。强调了肾在人 体卫外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在病理状态下,肾气的充沛与否,是决定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内 因。从临床看,本病尽管其成因不同,但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病机,即: 阳虚邪伏,阴盛阳衰和下虚上逆。阳虚邪伏的特点是:外邪从表内入少阴,真阳无力鼓舞, 邪机不能外达,表里同病:阴盛阳衰者,由于命火不能温脾,中阳亦形衰惫,阴寒日渍,阳 气日衰,病理重心在于太、少二阴;至于下虚上逆,大多由于病程进展重夺其虚所致,也可 基于患者素体下虚,根蒂不固,一俟邪侵,便易因虚生变。因此,它不但可见于热病后期, 亦可见于时病初期。前人所谓“感冒亦有戴阳证”,意即

3、指此。病理表现为:下元亏虚,冲肝无以涵养,脾土无以温煦,阴不谧阳,火因虚浮,而致诸邪上逆,如冲 报、相火、肝阳、虚阳之类。盖肾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而本证肾根不固,最易引起水火 阴阳失衡,其阴邪极盛,热格中阳于上:其阳伤及气,精伤及血,肝肾精血既亏,中土阳气 又衰,于是内更不能司守,中乏砥柱,便成为下虚上实的变中又变之局。另外,本病后期, 病机变化。极为迅速,常因误治失治而发生虚极欲脱、阴阳离决的恶化转归。由于本证病机复杂,证候虚实错综,如何拨开一系列迷离的假象,寻求肾虚的本质,需 要正确的辨证方法。朱氏极取能人学说,结合临床经验,在辨证上别具一格,功夫娴熟,常 常能注视人们所忽视的某些症状,

4、从而抓住疾病的本质,及时用药。挽狂澜于未至。总结一下他的辨证方法,可归纳以下几点:1 .辨体质:朱师对本证很注重辨证验体,他说:“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 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变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大凡患夹阴证者,肾气原先不足,多见于肾精骤伤的患者,因此询问患者平日生活嗜好, 房事、遗精,妇女经、带、产育情况。这些对了解病人体质和发病诱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体质验明,就纲维在握。2 .辨寒热:伤寒夹阴证之发热,其机理有三:邪从表人,仍属阳邪,少阴而兼太阳之表,故见发热,此其一;或寒伏步阴,郁极生热, 势必伸发,热是假而寒是真,此其二;体内阳气动变,如相

5、火、虚阳等,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非桂枝汤证),此其三。所以夹阴伤寒证辨寒热的意义,不但可以辨别寒热的标本、真假,发现疾病的本质,而 且可从寒热类型,测知肾中阴阳之变化。本病发热多为中等度热或高度,在临床上可见:(1)有汗不解或汗出反恶寒,身热而肢末不温,甚至足冷;(2)不渴或渴喜热饮,甚而欲饮沸水:(3)虚体受邪,神疲心烦程度相对较发热为垂,若用寒凉清遏,热精退而烦更剧;(4)阴精暗亏者,可见烘热(从高热中辨烘热,要注意病者虽自觉高热心烦,但按之 肌肢反不甚热,时时烘热热起,面歉潮红,则烦热更甚)。应着重指出,发热所见的上述症状,亦多见于温热病中湿阻气滞,湿遏热郁等证候,所 以必须结合其他体

6、征,方能确诊。3 .辨脐腹:祖国医学认为,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是元气归藏之极。冲脉起于胞 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隶于肾,又隶于阳明。据此,当脐筑动(即 腹主动脉),为一身脏腑经络所系,而根在于肾,反映在冲脉动态。正如沈金鳌所说:“肾间动气,即下丹田,为脏腑经络之根本,呼吸之门户,三焦之源 头,名日气海,贮其精血”。因此,在某种情况下,肾虚冲逆及其变化,可从当脐动态上体 现出来。至于腹为大、小肠所在,又是足三阴经脉循行之处,于是肠腑或阴经产生了病理变 化,也必然从腹部方面反映着某些客观指征。正由于这样,朱师在临床上很注重脐腹的触诊 方法。对验明病人体质,分析病机本质究竟

7、是虚是实、属脏属腑、在深在浅及其病理转归, 提供了可靠的辨证依据。当脐筑动,筒称脐跃。正常人的动势和幅度,应该是冲和而隐藏,但体瘦者较为浮显。 凡肾虚面冲脉无精气以涵养,则冲气内动,其脐喘动应手,脐跃按之浮露,甚至躁急,来师 认为即伤寒论所谓“脐旁动气筑筑,属下虚之象。若脐跃粗大,渐浮于面,直至于脱 者,则下元空虚已甚,中气亦衰而不能镇护。此际如出现少气、汗出、咽塞、呃忒、躁扰等 任何一症者,其正气衰竭,阴阳将有离决之变。但是,脐跃在外感热病中,并不局限于肾虚 冲逆一个方面,也有因肠热冲激而致者。临床上应抓住它们虚实不同性质的各自特有症状和脉舌征象,加以鉴别,不可一见脐跃, 便作肾虚冲逆。病邪

8、不从外解,里结于胃肠,则脐腹板窒按痛。但基于本证的病理性质属于阴寒内聚, 脏阳失旋,病在脏而不在腑。尤其是脐腹板室而硬,则阴寒愈盛,阳气愈哀,虽大便数日不 通,此为“阴结”,实非腑病。它与腑实证虽同样是脐腹板窒而痛,但腑实证按痛较甚,甚 至腹满拒按,或按之灼热;本证按痛较轻,或按摩反舒,常伴有呱呱水流声,另一方面在兼 症和脉舌变化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脐跃与脐腹部板窒常同时互见,但也有腹部柔软而脐跃者。朱师依此作为分别肾虚与寒 邪的比重关系。如脐腹窒硬而脐跃者,则阳气既虚,阴寒又盛;腹中柔软而脐跃者,则重:在 于虚,往往阴精亦伤。虽有寒邪内伏,而其势不盛。4 .辨脉舌:夹阴伤寒证的脉舌变化,是诊

9、断上的一个重要依据。陶节庵伤寒六书曾指出:“不 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而软,或空大而散。甚则重按全无,即是色欲伤肾之脉”。吾 师发挥其意,认为陶氏所说之脉。可见于时病中热耗气液的病证,与本病易相混淆。夹阴伤 寒证辨脉,还应以尺脉为重点,其表现为:尺部无力,发热而诸脉滑虚弦,乃阴失内守,阳 不敛藏。或相火上僭。舌苔变化,在于根苔、底苔及舌而润燥。舌苔根中部白厚,或底白上罩灰黄,舌质一般 正红或淡红,为阳虚小能展开气化,阴寒凝聚的征象。如气不布津。卜承丁舌,呵见舌面干 燥,但舌边白腻;设或阴盛于下,火浮于上,寒热相格,则舌板部白厚,前半部光红。朱师 见此脉舌,诊之甚细,因其最易为假象所惑,而误

10、诊为湿热病,或热盛伤津。5 .辨二便:肾主二便,小便困难,胀迫方出(小疼痛),是肾虚而膀胱气化不足;肾阴 伤而热伏下焦,则尿混如油。寒滞阻中,每易大便滤泄:或因中气不能固摄而成漏底,泻下 物多黄沫水样而不甚臭。泻后脐腹板痛反甚者,乃脾肾虚寒,泻后阳气愈困所致。需要鉴 别诊断的,主要有热结旁流和湿热泻。热结旁流可见便下稀水,腹实满痛,得泻则松;湿热 泻则泻下物热臭,多粘垢。6其他:在治疗过程中,常可发现本证虽经一般通用的退热常法,而病热不减,甚而转剧,如汗 之无汗,清之反热,下之愈闷,滋之愈燥等等,临床上每每藉以作为本病诊断方面的一种参 考。神志精神方面的改变,常有心烦、躁扰、寐多乱梦,甚则神味

11、似睡,呼之即醒(与昏迷 不同)。此外,并可伴见头痛、昏晕、耳鸣。此证在临床上每误为浊热蒸蒸,风火上扰,切 勿轻视。此外,本病每多腰舐酸楚,体虚尤为突出,乃肾虚的特征之一。综合所述,由于本病诊断必须从假象中辨本质,所以只是在掌握了临床的全部症状而详 加剖析以后,才可能减少误诊而把握病机,否则就会十分被动而无所措手。证治大概和处方变通前人对夹阴伤寒证的片断论述,不仅在定义上相当含混,就是在治 疗上也往往立法固执,用药偏湿,偏腻,难以中肯。朱氏对本病治疗,积累了数十年的丰富 经验,在对本病邪正关系仔细权衡后,提纲挈领,主温经撤邪为大法。并根据本病的不同阶 段和证型,只可侧重而不能偏废,是措疗夹阴伤寒

12、证的原则。鉴于肾伤者,全赖中气维持的 特点及其阴阳互根的关系,在处方遣药时,应注意护中、保阴。凡破气、凉滞、刚燥、渗利 等祛邪药物,用之宜慎。另一方面,本证痛势危重,变化迅速,治法用药均宜清灵合拍,切 忌呆板重叠。1 .辛温散邪法:本法以撤邪为主,药取辛温助阳发汗。用于太阳少阴表里同病+肾阳未至大伤者,临床 表现为:畏寒、高热、无汗、口不渴或褐喜热饮,头项昏痛、腰酸如折、苔白厚腻、脉沉紧 等,治宗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原方峻烈,可减轻麻、辛用量,每加独活代细辛以 搜少阴伏邪,陈皮、甘草以和胃安中。如表虚有汗者,可去麻黄,加桂枝、白芍,则温肾祛 邪而不至过于辛散。2 .助阳消阴法:本法以温暖脾

13、肾为主,兼以通阳而宣畅上下表里,药以辛热助阳而配反佐。用于内外俱 寒。气窒津通,真寒假热,阴火浮荡等证。临床可见,热势虽不甚高,而烦扰不安,两额时 呈红赤,肢渐冷,自汗时出,脐腹部板窒而痛,浸黄难解,苔白罩黄燥而不干,脉濡滑而弱 等。方取古方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减轻白芍加重桂枝)合白通汤(附子、子姜、葱白)加猪 胆汁为主,助阳逐寒,兼和表呈。3 .滋肾镇逆法:此法旨在引火归元,镇冲制亢,以寓祛邪于滋肾之中,而调整体内阴阳。其用于邪虽未 深入下焦,而阴阳俱伤,变从内起之候。临床上外见表、卫形症与内呈动悸神烦等交互为患。 在内在动变方而,可见烘热阵阵,头昏耳鸣,而时潮红,烦扰少寐,脐跃躁急,直至中院

14、, 足冷不暖等等。至于舌脉变象,苔黄白根厚,舌尖边红,脉虚弦数而尺露。此时在治疗上既 要顾及温肾展气,滋阴摄阳,护中安胃等扶正一而,又要重视泻相火,平肝阳,镇冲逆等神 邪。其问标本主次,如何侧重,尤须细审。方用滋肾丸变丸为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去蜀漆)为治。盖肉桂质地油润,用1 1.5g温肾阳,展气化,引浮越之阳归元,合黄柏、知母各510g滋肾坚阴,泻肾中之柑火, 又清伏热。为调整肾中阴阳的良方。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去蜀漆,其用有三:潜摄浮越之 阳,护中安神平冲,和表止汗。所以二方相配。能交通上下内外,而有滋肾镇逆之功。若肝阳亢盛,可加珍珠母、滁菊、石决明、白疾藜、天麻等;神不安舍,加远志、

15、枣仁。 如阳虚较甚。可加制附子。阴精已伤,可选加玄精石、玄参、生地、龟板等。若体质阴精较亏,失精受寒,腹痛脐跃,不胜任热药者,可用内外合治法。内服药仅用 桂较或肉桂及紫石英,再配合龙骨、牡蛎、秋石、丹皮、茯神等:外用肉桂2g,川椒1g, 茴香2g,雄精lg,麝香0.3g,共研细末,用膏药贴于脐上,以暖下焦,助阳破阴,散结止 痛。4 .培元固脱法:本法用于病变后期阴阳欲脱者。吾师对本病将脱欲脱的预兆,十分注意。常常告诫不应 待至气急汗出等脱象悉具,方为救治。每多不济。曾指出脱证预兆有:胸闷咽塞,为气脱将至;寐中偶有澹语,神思恍惚,呼之不易醒,为神散之兆;脐跃 泛于表面,出现呃逆,为气散胃散;烘热

16、阵阵,耳鸣渐聋,为阴精告竭;四肢厥逆,冷汗 粘手,为亡阳之渐。凡见此症,亟宜培元固脱,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熟附片、 牡蛎、龙骨、紫石英等,甚则可加黑锡丹以温纳固脱;如阴竭,再加龟板、人乳、紫河车 等,以填补精血。从临床看,夹阴伤寒多见于时令热病,但在内伤杂病中,也常可见到这类证候群,如冲 肝上逆的眩晕、脱痛、呃逆、呕吐、咳喘以及肾经虚寒头痛等等,均可引以为辨治,每获良 效。故朱氏辨治夹阴伤寒证的临床意义,也就不限于肾虚感寒发病一类,应扩展到男、妇诸 疾中下虚引起内脏功能失调的诸多方面。(夏奕钧整理)神昏不可概谓邪陷心包心神被扰当辨卫气营血赵绍琴(1916),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神昏一证,在卫、气、营、血 各个阶段均可出现,病位不同,病机亦异,治法更大相径庭矣。必须根据脉、舌、色、症。 全面分析,确定相宜之治法,切不可一见神昏,便谓内陷心包而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