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 草稿.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1707827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园城市 草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田园城市 草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田园城市 草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田园城市 草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田园城市 草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园城市 草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园城市 草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 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出版于 1898 年。在过去的 110 余年里, 这本书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 天,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会提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迄今,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在英国再版6次,除第一版和第 二版间隔四年外,其余四版几乎每20年左右再版一次,每一次再版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源自于人类从城市化时代走向城市世纪对自己命运的关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作用

2、有目共睹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昂贵代价,即:田园景观的消失,乡村文化衰落,城市社会结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下降等。这种代价不仅制约着人类对环境品质和生命品质日益增长的追求,也抑制着城市健康发展。霍华德先生之所以超越他同时代的人,高瞻远瞩,深邃的思想百年不衰,来源于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来源于他对19世纪迷茫城市化理性的现实批判。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几点启示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霍华德为后人留下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认 真阅读之后既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的启示和收获。我相信,学习和领会“田园 城市”理论的深

3、刻内涵将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田园城市”理论使城市规划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重大转变。通过 城市规划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关心并保护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霍华德“田园 城市”理论的基本立场。在 110 余年前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世界,能够提出这样 一个崭新的城市构想,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体制的充分了 解,更需要的是追求人类平等生活的智慧和胆量,而霍华德同时做到了这两点。 “田园城市”理论从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从此,全体人 民利益至上的观点使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立足点实现了根本转移。 (二)“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本质在认识上实现了新

4、突破。明日的 田园城市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它是一本融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 学为一体的有关人类社会与城市发展话题的专题研究著作。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缩影,因此城市问题本身兼有复杂性和兼容性特征,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城市空间规划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运用 社会改革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理。霍华德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 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 (三)“田园城市”理论首次提出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霍华德认 为城市和乡村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分离开来将永远无法解决城市和乡村各自出现 的诸多问

5、题。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只有摆 脱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市结合乡村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这个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 他的“田园城市”示意图上明显地写 着:“城市用地 1000 英亩,农业用地 5000 英亩,人口 32000 人”,他认为城市 与乡村相互依存,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是资源利用和收益最大化的唯一形 式。 (四)“社会城市”概念成为组团城市发展模式的启蒙。霍华德提出,随着 若干“田园城市”的建成, 这些小城市将通过快速交通和绿带围绕着一个核心城 市形成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城市”。他认为,居民生 活在这

6、个城市之中,既可以享有大城市的一切优越性,同时又可享用乡村所有的清新乐趣。 城市组团发展和空间利用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客 观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普遍的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做 法就是受霍华德“社会城市”概念的影响。 (五)中国城市规划亟待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中国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 重、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这一切均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基础

7、理论研究 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这对中国规划师群体来说,无疑 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明日的田园城市留给我们当代人诸多的思考。美国著名的城市史学家芒 福德在 1946 年曾经给予霍华德 “田园城市” 的高度评价:“世纪我们见 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 返回地面以后第一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今天,当我们回顾世界 一百余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再一次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部有关城市发展的著 作时,我相信,“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仍会持续下去,直到人类真正找到通往 “田园城市”那条幸福的道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8、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和建制镇个数从1992年的517个和14100个分别增加到2000年的668个和20,312个。从1992年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由32 372万人增加到45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7.63 提高到36.09 。作为后发展中国家,我们有理由,也有可能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经验和教训,把我们城市建设的更好。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城市的扩张模式主要采取的是“摊大饼”的方式,即从城市中心向外不断扩延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在大型城市以聚集功能为中心的条件下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是,城市外延无限

9、制地扩大,就会造成所谓的“城市病”。目前,城市人口拥挤、基础设施不足、交通堵塞、地价昂贵、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治安环境日趋恶化、环境污染和住房短缺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和霍华德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遇到的问题何等的相似!我国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四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唯GDP至上。中国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病”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文明的唯一尺度,唯GDP至上。后果是“有增长无发展”,导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冲突。同时,唯GDP至上,随之而来的是“数字出政绩,政

10、绩出干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则变为不是硬道理。我们可从以下一个侧面看一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4000万人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有7座城市位居全球10大污染城市之中。唯GDP至上,我们付出的环境代价太大!那么,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则是我们现实选择。二是唯政绩工程至上。中国的城市化推动的特征之一是“机制缺位,政府主导”,我们在媒体上可以频繁地看到一些城市领导宏大的城市发展设想,搞严重超过城市发展需求所谓一流的“形象工程”。决策者不顾一切塑造形象,推介形

11、象工程,热衷于“有想法”和其它城市“不样”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广场、标志性工程,沽名钓鱼,做表面文章,实质上是行“形象工程”之名,唯政绩工程至上。政绩工程之所以成为痼疾,主要在于干部自上而下的考评机制唯“政绩化”,干部有了“政绩”,就意味着职位的擢升。至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投资效益的低下,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只需要捞取政治资本。当这些工程建成之日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时,随着城市化的建设高潮泡沫破裂,给城市带来的不是福利的增长,而是包袱的加重,届时,城市背负的不仅仅企业亏损的包袱,还有整个城市破产或亏损的包袱。珠海机场现象就是这种现象典型案例。当年投资69亿,按机场每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年

12、货运吞吐量60万吨的标准设计的机场,目前的利用率只有6左右,拖欠债务17亿。这样的教训还少吗?三是唯城市利益至上。中国推进城市化战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10年,中国每年仍然将有八九千万人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中国要想提高城市人口比例,必须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城市人口,到204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达到50左右。中国早期工业化,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完成资金原始积累,通过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安排,从农民那里拿取了几百亿元资金,这种靠剥夺农民搞起来的工业化,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今天,我们搞城市化,再也不能把农民排除在外加深后患无穷的

13、城乡二元结构鸿沟,应从城乡一体、城乡互动、良性转换上把握。而现实是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一个国家两种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在教育、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唯城市利益至上。结果是:农村人力资源、资本等单向往城市流动,乡村衰落,城市繁荣,城乡分割。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而是要城乡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还农民一个平等的国民待遇,解放农民,这恐怕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四是唯少数人利益之上。如果说“形象工程”属于个别领导干部为个人“政绩”对大多数人权利的侵犯,那么,那些建在优美的公共环境和名胜景区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奢侈性工程”,则是少数强势集团的私利对大多数人权利的侵犯。强势集团对本属于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公共物品的挤占,使优美自然景观区成为极少数人的“后花园”,这是对公共福利的一种无情剥夺。属于公共物品的名胜景区受益人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多地保留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最根本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根本体现。霍华德先生田园城市思想尽管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但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是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精神财富,重读这本书,它的现实性再无须赘言,我们相信迷茫的城市化回归理性将是这个时代必然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