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66770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质监职能.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整质监职能 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生产企业从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直至部分特殊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都与质监部门有着密切联系。质监部门已经成为服务和监管企业最主要的政府行政部门之一。质监部门的职能如何界定,权责如何划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部分:建国以来质监部门的发展史质监部门是同现代工业一起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质监部门的职能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在1978年前,因为工业经济比较落后,属于粗放式生产,质监局的前身计量所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标准计量工作一度停滞。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全国各项工作都步入正轨,正式成立标准计量局,明确计量工作在新时期的方针就是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1988年,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产品日渐丰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针,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针对当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力量分散、机构重叠、相互分割和重复检验、企业负担过重等状况,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并将原国家经委质量局并入,组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新组建的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管理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在之后的近10年时间,随着经济

3、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质监部门技术监督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加强对质量认证的统一管理;加强对产(商)品质量的监督和对全市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为适应复关的需要,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与关贸总协定的贸易技术壁垒的接轨;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加强流通领域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相应的,质监部门的名称也从技术监督局改为最终的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为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的管理和行政执法,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国

4、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在省以下技术监督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在2001年和2003年,因为在检验检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优势,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生产安全也分别从劳动局和卫生系统划归质监部门监管。质监部门已经成为一个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管为一体的综合性行政部门,与各主导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质监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执法工作;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二)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辖区质量工作。组织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以及各级政府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意见;组织推广先进的

5、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实施各级质量奖励制度,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组织制定提高辖区质量水平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建立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负责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并提出整改意见;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三)综合管理辖区质量监督工作。拟定上报辖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对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检查;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协助上级部门组织实施国家产品免检制度,管理产品质量仲裁的检验;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管理纤维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依法管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四)组织协调依法查处违反质量、标准化、计量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政府授权,组织实施辖区

6、有关专项打假活动;负责辖区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打假办”)的日常工作。(五)统一管理辖区标准化工作。依法组织和监督农业、工业及服务业标准的贯彻实施;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管理企业标准备案;负责辖区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六)统一管理辖区计量工作。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监督、管理辖区的计量器具;组织实施监督量值传递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负责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许可证的管理工作;规范市场计量行为,组织计量仲裁检定;组织实施对商品量的监督;指导企业计量工作。(七)统一组织管理和监督辖区认证工作。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认证工作的政策、措施、规划和计划;参与有关技术机构的考核工作;指导、

7、监督和协调辖区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八)综合管理锅炉、压力容器、电梯、防爆电气等特种设备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工作;管理锅炉、压力容器、电梯、防爆电气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管理有关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九)管理、协调、指导辖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组织拟定辖区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和各类项目计划,协调和指导行业和专业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负责对辖区内产品质量公正检验机构、计量公正服务机构等技术监督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和指导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工作;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工作;组织质量技术监督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第二部分:质监部门现有职能对企业生产的影响1、

8、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对企业的质量监管、从政府层面推进名牌等三大战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管1、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从源头把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为了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对涉及人体健康的加工食品、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关系金融安全和通信质量的产品、保障劳动安全的产品、影响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产品,以及法律法规要求依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确认其具备持续稳定生产

9、合格产品的能力,并颁发生产许可证证书,允许其生产的一种行政许可制度。该制度规定,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条件,并按规定程序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需要每年度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提交企业自查报告;县级以上地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求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不得降低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健全了生产许可证管理机构,设立了全国工

10、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建立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70多个审查部,指定了420多个承担发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培养了一支近8000名从事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的审查员和技术专家队伍。在此期间,生产许可工作的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508个产品实施细则,发布了1300多个规范性文件和生产许可证公告。 自1984年以来,全国共对400多种工业产品,13万余家企业颁发了14万多张生产许可证书。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共对28大类、370种食品生产企业,颁发了4.5万张食品生产许可证,成功地实施了以生产许可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工

11、业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对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净化了市场环境。推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生产环节把关。质量保证体系指企业为生产出符合合同要求的产品,满足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的要求,企业对外建立的质量体系。它包括向用户提供必要保证质量的技术和管理“证据”,这种证据,虽然往往是以书面的质量保证文件形式提供的,但它是以现实的质量活页纸 动作为坚实后盾的,即表明该产品或服务是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中完成的,具有足够的管理和技术上的保证能力。针对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质量管理薄弱的现状,质监部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先

12、进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加以调整后进行推广,在改革开放短短20年间,迅速改进了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1系列标准即为如今企业广泛采用的质量保证体系之一。在推广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同时,质监部门还推出多项保证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和认证制度,比如有关计量管理的测量保证体系,电器行业的3C认证等等,为企业在生产环节把好质量关。*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从销售环节把关。为确保市场销售的产品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质监部门制定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分国家、省、市3级制定产品监督抽查计划,对市场销售的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

13、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面向社会进行公示抽查结果并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处理。监督抽查制度,保证了从销售环节及时撤出不合格产品,并起到引导理性消费,促进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执法打假,维护市场秩序。质监部门设置了专门的执法队伍,开展生产源头打假和流通领域执法工作,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兼顾市场的活力和秩序,维护合法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执法打假投诉举报热线12365成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武器。2、推进质量兴国、名牌和标准化三大战略,从政府层面对企业加以引导。牵头实施质量兴国战略,引导企业追求卓越。1996年

14、,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指导质量工作,国务院制定质量振兴纲要(年年),明确由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贯彻落实。这15年间,质监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法规,增强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质量振兴事业,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环境和风气;整理收集重要质量信息,发布各行业质量状况,为宏观经济改革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设立了各级质量奖项,加强企业基础工作,

15、严格内部质量管理,要求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技术含量,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上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政策约束,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的生产,定期公布限制和禁止生产的产品目录,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截至2009年,基本完成制定质量振兴纲要的基本目标,一是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重点产业及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二是产品

16、质量有显著提高,重要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均达到目标要求;三是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力推进名牌战略,为企业腾飞提供平台。名牌,能提升企业产品内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拥有一至数个著名品牌,是企业占领市场,培育忠实消费群体的有力武器。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名牌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各部门、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名牌评价机构,各级名牌产品满天飞,名牌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名牌并有达到应有的积极效果。2000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明确由质监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2001推出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设立了全国统一的名牌产品评价机构,制定了了统一的评价体系,结束了一直以来的无序状态。2005年,质监部门又开展了中国世界名牌的评选,扶持名牌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名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截至2010年,我国共评选出各类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