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永定镇.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641538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永定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门头沟永定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门头沟永定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门头沟永定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门头沟永定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头沟永定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永定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定镇各村简介1楼 发表于 2010-7-24 23:3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打印 本帖最后由 jinxuezhu 于 2010-11-13 20:47 编辑 永定全镇辖区将全部搬迁,各个古村的地名也将消失,本人整理一集永定村落简介供大家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本地人的口述)永定历史变迁:永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境内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到新石器晚期出现多处先民村落,先民从事渔猎和农耕。春秋战国时期,先民能烧制质地较好的夹沙灰陶、夹沙红陶。秦汉时期,永定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栗元庄一带有较大的汉墓群。唐代析幽都县设玉河县,当时永定地区属于玉河县。 永定行

2、政区划:永定镇在解放前属于宛平县京西乡和伪宛平县第六区栗元庄乡。第一次解放属于宛平县第七区。第二次解放后属于北平门头沟区,北京市第二十八区,北京市十六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永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门头沟人民公社,永定社改称上岸大队。1961年7月门头沟人民公社划小,原上岸大队组成门头沟区永定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门头沟区永定乡。1990年3月改称门头沟区永定镇。2000年8月门头沟区原北岭办事处并入永定镇管辖。现在,全镇共24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1个石龙工业区,常驻人口6万。 24个村委会:上岸、桥户营、曹各庄、冯村、艾洼、万佛堂、何各庄、石厂、岢罗坨、王村、石门营、小园、栗

3、园庄、卧龙岗、西辛称、东辛称、白庄子、四道桥、坝房子、侯庄子、贵石、卫星队、秋坡、石佛7个社区:南区社区、北区社区、永兴社区、永安社区、葡东社区、信园社区、冯村嘉园社区、永定地理位置:永定镇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马鞍山脚下,是一个三面环山,一边临水的美丽土地,平原面积占门头沟区平原总面积的90。该镇东隔永定河与石景山相望,南面与丰台区毗邻,西隔罗锅岭与潭柘寺镇相接,北与龙泉镇相连。全镇辖区面积68.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距市中心24公里,距区政府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108国道由东向西从镇内穿过,门潭路、西苑路贯穿辖区南北,是去往潭柘寺、戒台寺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永定镇政府位于

4、石龙西路58号。永定气候特征:永定镇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6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常在零下15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上岸(曾用名:安祖寨、西安祖村、上岸街、上安、上岑)上岸村现是永定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永定镇政府的前身,1992年上岸村被区政府征走600亩耕地用于石龙工业区的建设,同年上岸村也从农耕业转向采砂业、轻工业、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多方向发展。历史上上岸原是永定河的一个渡口,过往渡河的香客僧侣离船上岸却不知道该地名,便称呼该地区为“上岸”,上岸村因此而得名。上岸村中有条古街名曰“上岸街”是通往潭柘寺

5、戒台寺的古道,村中的老庙将古街分为东街和西街,随着上岸的发展又出现南街、北后街(长安街)、鬼街、新街等街区。村中的老庙有两棵苍天大树足以见证该村的悠久历史(辽宋时期),据传庙里两棵大树为一雌一雄的银杏树-即夫妻树与潭柘寺帝王树齐名。*上岸村可考证的历史:1)民国周肇祥琉璃厂杂记述今永定镇万佛堂有明成化九年(1473)敕赐万佛禅寺开山讷庵辨公营建记碑。碑文记金大定(公元 1161-1189)年间,居民改万佛堂为“上岸村石大店”。 碑文若有史据,则“上岸村”之名应早在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即出现,并且是迄今门头沟所见惟一一个金代村名。2)安祖寨,是目前已知在文献中出现最早的门头沟区古

6、村之名。此村的起源不晚于唐代,应与安氏家族有关(上岸村、上安村是安氏大家族的古村落)。此后,该村一分为二,名东、西安祖村(上岸村、上安村雏形)。西安祖在今门头沟区永定镇境内,见明代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所记:“茂国公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地名西安祖,卧龙冈下。”(现上岸村离卧龙岗2.5公里,大部分研究员都认同安祖寨就是现在的上岸村)冯村门头沟区首富村,冯村用15年的时间,走完了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30年才能走完的道路。据宛署杂记所述,冯村在明代已经成村。听村里的老人讲,虽然冯村最早由山西移民过来的冯家得名,但后来村里的冯姓不多见,有名的却是“看坟人李家”。李家原本是从“山西大

7、槐树底下”过来的,凭靠看坟地,慢慢发展起了家业。*冯村的古庙很多。冯村西原有始建于辽代的宝林禅寺,内有三重大殿,如今在制药六厂的院子仍有遗址。村北的天台山原来还有一个天山祖庙,现在也只留有废墟。栗园庄(通用名:栗元庄)解放前属于伪宛平县第六区“栗元庄乡”。栗园庄因村西古庙旁为栗树而得名。栗园庄原属戒台寺的佃户村,村西的“奉福寺”为戒台寺的下院。村北有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之墓。谭鑫培颇谙佛理,曾于光绪年间在戒台寺受戒。晚年向当时的戒台寺主持妙老人提出:“愿借寺中一席之地,永作伴城,以便百年之后也能得到禅宗的恩护。村外还有一“万人坑”,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村外枪杀大批无辜百姓,之后埋入此处,仅有一人幸存

8、。曹各庄(曾用名:曹哥庄、曹家庄)曹各庄地区呈矩形,面积0.04平方公里。有东西向主街2条。该村地处永定河西岸平原,地势平坦,海拔89.5米。明朝时期已成村落,曾名曹哥庄、曹家庄、后改称曹各庄,沿用至今。从1994年起,该村连续4年被北京市政府评为“首都文明村”,1997年被门头沟区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曹各庄天主堂位于门头沟区曹各庄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家住曹各庄,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供职的陆神父联络桥户营的东崔家、西崔家、安家及曹各庄的陆家四家共同出资修建,名为若瑟堂。在义和团运动中,教堂曾被烧毁,宣统末年,由西什库教堂的一位法国神父出资,在曹各庄又重建了教堂,就是现今的天

9、主堂,当时隶属于长辛店堂区,由陆神父的侄孙子陆德茂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当时教友约有300余人。文革期间,天主教被迫停止活动,曹各庄堂被改作了生产队的仓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于1995年,曹各庄堂翻修完毕,名为“圣心堂”,1995年12月19日由傅铁山主教举行祝圣开堂仪式。1996年至1999年冯国新神父任本堂,1999年11月份至今,由张洪波神父任本堂。 桥户营永定河的西河从村东流过,板桥成为连接东西两边的主要通道,也由潭柘寺出资修建。负责看管和维护的桥户人家后来定居在此,形成了村落,桥户营因此而得名。*解放前桥户营村的药王庙在京西名气不小。因为是本地独有,过去在四月二十

10、八药王爷生日当天,外十三地区的村民就赶来祭拜,桥户营与上岸村两地的会头还会联合举行走会仪式,场面空前热闹。现在的老年活动站正是以前药王庙的所在地,不过除了几棵古树,再没太多遗迹。何各庄(曾用名:何庄、何家庄)何各庄简称“何庄”,据传是何氏家族的第一个入住该地区,何家庄的名字便在当地叫开了,后来改称何各庄。何各庄村中原有座老庙现已成为村民民房,何各庄西北约1公里凤凰山下依然保留着太清观遗址。石门营、石厂村石门营、石厂的村名形成与皇家采石场密切相关。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石厂青龙山被选为皇家的石料开采基地,当时采石的规模很大。石厂村北山坳中的采石碑记载:“锦衣卫旗校刘冲、董云

11、;营卫官军士二千员士兵驻扎在石门营,军士们担负采石现场的监工及保卫工作。那时,石厂东、西建有高大的过街楼,都装有对开的大石门,称作东栅栏、西栅栏。石厂内设有衙署,最高的官职为内官监太监,还挂有钦差的头衔。为保障安全,东西门有军士站岗,大门昼启夜闭,于是驻军便以石门命名,叫石门营了。清代为了保护环境,废弃了这里的采石场。后来明代驻军的营地和石厂都演变为村庄了。(时至今天石门营东面与栗园庄接壤的地方还叫校军场)。*1929年,蒋介石曾和夫人宋美龄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曾经过石门营村。他们先在石门营刘鸿瑞家留宿进餐(当时的刘洪瑞家是门头沟的首富)。第二天途经时,在街北一个很讲究的门楼跟前,宋美龄让轿夫停下

12、了,在护卫的跟随下进了这家大院。这家宅院的主人是王汉臣,在北平有布铺,雇有几名伙计,是首屈一指的富户。当时,王汉臣并未在家,家里人见有位阔太太进了院门,并不认识,看着身后跟俩腰上别盒子枪的护卫,心里十分胆怯。宋美龄见到王家人后,怕产生误解,当即打招呼问能不能找口水喝。王家人便指引客人到客厅喝水。王家人把宋美龄送出大门,向街上一看,见前边那顶轿子旁有个人身着便装,头戴礼帽,挥手向村民致意,便认得是蒋介石,由此得知原来要水喝的就是宋美龄。蒋介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后,返回时又在石门营的刘鸿瑞家停歇,再回北平。王村(曾用名:王家村)王村原是从山西移民至永定的王氏家族,家族大部分是窑户,许多窑工聚居在王村

13、煤窑附近。夏季雨水大,煤窑停业,窑工就近开荒种地,逐渐形成王村现有村落。*王村的月严寺内供奉的窑神,丐帮的窑喜歌中描述窑神,“ 拔道如同佛爷龛,龛里供奉着三位神仙,有青山和土地,窑神在中间,诸位要认识煤业的祖师爷,顶灯、拄镐、倒提着一串钱”就是月严寺的窑神。*国际争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4 年),月严寺和尚广润将山场卖出,由德国人瑞乃尔与人合办月严寺煤矿,因与邻窑发生矛盾,月严寺煤矿没有开成,却引起一场中德之间的国际纠纷。小园据宛署杂记记载小园明代建村。小园村原是大户庄院的菜园子,因为菜园子很小,因此而得名“小园”。现在村中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遗迹。另外区政府计划两年内在小园村拆迁后的土地上建

14、成门头沟第二期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廉租房)。岢罗坨(曾用名:李家峪、拴马庄、车营儿)岢罗坨原名“李家峪”,苛罗坨名字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重病得戒台寺主持医治康复,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嘉奖主持将戒台寺下一小山村李家峪改名为“岢罗坨”*岢罗坨的含义包含全国共有五大佛教圣地: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山西的苛山、河南的萝山、浙江的普陀山的含义,明太祖朱元璋将苛山、萝山、普陀山,各取一个字连起来成了“岢罗坨”。意思是“岢罗坨”村子虽小,它可包北京以外三处佛经圣地,加上附近的潭柘寺、戒台寺,门头沟一个地方就成了全国五大佛经圣地的代称。这就是“岢罗坨”村的由来。万佛堂清代中期建村,万佛堂以万佛寺而得名。

15、万佛堂南山有建于明代的密檐塔两座,西有明代所建万佛寺遗址。万佛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有万佛堂、冯林寺等庙宇遗址。其中,万佛堂始建于辽代,明代1432年再次重修。并坐南朝北修建关公殿三间。现在,虽然庙宇已被毁,但从完整的墙体和几座殿宇遗址仍然清晰看出当时的精美工艺。 石佛石佛摩崖造像群是北京惟一一处大规模摩崖造像群。从明代开始石佛村就有史料记载,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庄。*摩崖造像群位于村北崖壁上。现有22尊造像保存完好。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石佛东山崖为永庆庵旧址。据村里的老人讲,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早已载入许多信仰佛教的国家的书籍,石佛村摩崖造像群早已名传海外。 秋坡(原名:求坡)秋坡位于永定镇最西南端,村落在马鞍山东侧半山坡上,成散列状。地处低山半坡,海拔680米。据传,昔时有乞讨者来戒台寺打工,祈求一块山坡地安身,该地原名“求坡”,后演变成“秋坡”,沿用至今。艾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