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63900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空明”为审美基点,探究文本中月、人以及心境的特点。(教学重点)2.抓住“欣然陶然黯然”这条情脉,借助联想和想象,补白本文所隐含的信息,把握小品文文浅而意丰的抒情艺术。(教学难点)3.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仕途失意却所持的豁达人生态度。【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本内容。2.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1.揭题:根据预习,同学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1)文体:形式上是日记,本质上是一篇小品文;(2)地点:承天寺;(3)时间:夜;(4)事件:夜游承天寺。2.思考:

2、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预设:通过感知题目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苏轼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和谁去夜游承天寺?(3)夜游承天寺有何感悟?明确:(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审美交流,深入揭示文本篇性1.启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对承天寺夜游的描写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新奇、感兴趣?这些地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独特言语表现个性和智慧?2.交流:(1)叙事的逻辑性:表面上是按照“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无倒插,无移步换景,却似蒙太奇手法使得画面清晰,先后分明。也可以说是以

3、“夜游”为切入点,按“为何夜游如何夜游夜游感想”的内在逻辑叙事的。(2)描写的复合性:明写月色,暗写内心比如,写“月色入户”而非用“月色映户”“月色进户”“月色照户”,与“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拟人写法异曲同工。(3)写景的独特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光如水,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因为一旦这样写,作者与月色陶然一体的沉醉感,就彻底丧失了。(4)情感的复杂性:文章最后的抒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间的“闲”,可以理解为“悠闲”“闲适”“达观”,也可以理解为“闲愁”“无奈”和自嘲。被贬黄州,空有闲职,却无实权,生存都存在问题

4、,怎能没有闲愁?但是,苏轼又是一位很会从山水自然中汲取智慧和能量的。他享受这样的“闲”,暂时的“闲”是韬光养晦,为下一次爆发积蓄能量。(5)友谊的深厚性:夜深人静,欣赏美丽的月色,苏轼第一个想到的是张怀民,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更见两人的心有灵犀,志趣相投,还有苏轼内心的惊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其实也暗含了两人情谊的深笃。农历十月中旬的黄州,也就是在今天湖北黄冈,天气应该是比较清冷的。一个夜字,冷气尤重,但字里行间这些冷气全然消逝,有的只是两人与月色的融为一体。(6)虚实的互补性。前面的叙事、写景是“实”,最后的抒情是“虚”,虚实相生,情感的意蕴便丰厚起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实境与幻境交融,更见作者人月合一的沉醉,使文章自有情趣,自有境界。月下之景很多,苏轼为何独独选择了竹柏呢?竹柏经冬不凋,因而以喻坚贞。这是否意味着苏轼别样的寓情,自励呢?一边是现实的竹柏,一边又是刚直不阿的品格,这不也是虚实相生的妙用吗?庭院之景是写实,可庭院之景构成的澄澈超然意境,何嘗不是苏轼精神的桃园?如是,整体的意境中,也有虚实相生的特点。3.诵读:读出作者的惊喜、沉醉、感叹。三、梳理思路,补白文本信息情感1.激疑: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文本的篇性。现在,根据文章大意划分层次,你会划成几层呢?并且给划分的层次加上小标题。明确:五层。情节线:解

6、衣欲睡月亮邀赏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根据以上的行文线索,可以看出苏轼的心情起伏是怎么样的呢?明确:情感线:欣然(欣然起行)陶然(盖竹柏影也)黯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把课文朗读一遍,把情脉变化读出来。2.延伸:我们在学习中还遇到过以叙事为主线,暗含一条情感主线的文章,大家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明确:如:秋天的怀念叙事主线:三次看花。情感主线:暴躁易怒豁达宁静紫藤萝瀑布叙事主线:紫藤萝瀑布盛衰盛。情感暗线:欣喜沉静释然3.点拨: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赏析一篇课文可以试着从划分文章层次、添加小标题等方法,通过理清文章叙事主线把握情感线。这是抓住文章线索的

7、一种良好习惯。4.探究:用什么词形容月、人、境的特点更为恰当?提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形容月色之景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使用哪个词来形容积水的呢?明确:空明。这个词指月光下的“清波”,大家想一想积水空明由何而来呢?提示:“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有恍然大悟的意思。原来那不是积水,是竹柏的影子。固然是月光的映射而来。(齐读这句话,读出恍然大悟之意)明确: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大约知道,那晚是农历十二日,挨着十五,月儿又亮又圆,因此这样皎洁的月光才能映衬出如此空明的积水。因而这里的积水空明就是由月之空明造成的。分析:月光如水,以水喻月,這不是普通的比喻,而

8、是暗喻,给我们一种“真实”的错觉,以为是藻荇在庭下积水中荡漾,这时诗人似乎已经和景融为一体,分不清楚究竟是月色还是积水了。而后一个“盖”字将我们拉回现实,原来这是竹柏的影子。正因为这样的错觉,才将这一轮“空明之月”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全句写月,不着一个月字,却尽得风流。全诗写月,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苏轼对于月的情有独钟。追问:诗人为什么和景能够融为一体呢?提示:先来看“空明”一词,涉及两层比喻的转换,月色如积水空明,积水如人性空明,“空明”给人的审美体验是混乱的,此处到底是为写月、写水,还是为写人?细思后又不难察觉,“空明”是月与水、水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系,在共通之中月色的物理形态逐渐淡化。明确:

9、空明可看作是一种人与境界的会通。两者之间似乎是有一定关联的。一个人的心境和写文的风格是紧密联系的,“空明”二字的意思是空旷澄澈,洞澈而灵明的心性。正因为他是这样空明的人,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空明的景、这样空明的月。5.深化:月色如积水空明,积水如人性空明。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我们知道苏轼与僧交友,研读佛经,佛老清静无为的思想,让他随遇而安、通达澄澈。所以“空明”二字,似乎就是苏轼本人的最佳写照,甚至还隐含了作者心境之空明。6.延伸:这样的见谁都可以相处,见谁都是好人的人,究竟是有着何等的阔达心胸才能在意气风发之时经历了百般挫折之后仍能随遇而安呢?苏轼刚贬黄州时写道

10、“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之人竟能将被贬之事抛之脑后,置身之外,一心只为惬意的生活。苏轼这样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不一好人”。这样的苏轼怎能不令我们喜欢呢?7.拓展:心境的复杂:苏轼心境真的是像月色一样纤尘不染、空明至极吗?明确:不是,苏轼不仅仅有与月色融为一体的陶然,天然合一的空明心境,也有一种壮志难酬的忧伤杂糅其中。思考:我们学过苏轼哪些诗歌里面也有内心复杂的心境呢?请举例说明。8.交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也表现得非常鲜明,通过周瑜爱情的得意、战场的得意、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己内心巨大的失落。实际上他在羡慕周瑜志得意满的时候,就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儒家学

11、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然而认识到现实中自己是一个不得接触公文的真正的闲人,难免表露出一种无奈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读苏子的作品,能从表面自嘲看到文字背后的忧伤,从情感内涵里面去感受到闲人背后复杂的内涵。四、课堂小结,升华空明心境意蕴1.小结:处处不写游,又处处表现游。似游非游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游目骋怀。处处不写月,又处处表现月。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苏轼对于月的情有独钟。处处不写人,又处处表现人。景中却处处表现出人的诗意生活与乐观心态。处处不写心境,又处处表现心境。无一字无一词写心境,却让我们读出了“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心境。我们通过对时间情节、理性逻辑的明线到情感变化的暗线分析可见,正因为

12、苏轼这种宽大的胸襟和空明之心境,才能造就一个这样空明的人,既而有如此的洞察力,来写出这轮空明之月。2.引思:相信大家现在对本篇课文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3.交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的文人情怀,学习他的随遇而安,学习他与友人惺惺相惜。4.点拨:像这样一篇短短八十余字的神品,竟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写日记的时候可以注重少而精,短小精湛也是甚好。现在我们一起带着对本诗全新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本课,一起去感受本课课脉与情脉。五、作业布置两个作业任选其一:1.写一篇日记,自拟题目,力求字少而情感饱满。2.在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