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162115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 杞人忧天 解说词.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找消失的杞人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新泰专辑第四集解说词 1987年初夏的一天,在山东省新泰市城北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片葬有青铜、陶器的墓地,他们立即通知了当地的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新泰市博物馆的专家立即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制作精美、带有铭文的青铜戈,引起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这件青铜时代的兵器依然保持着金属的特质,戈脊上的两行金文清晰可见,它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王恩田先生,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从事先秦史、商周考古、古文字研究等工作,他辨认出金文刻写的是“淳于公之御戈”六个字。王恩田先生立刻联想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新泰也曾出土过一件带有

2、铭文的青铜戈,它上面刻的四个字是“淳于左造”。此时,王恩田先生非常兴奋,他意识到,新泰这两件青铜戈的发现,解决了一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谜案。同期声:(王恩田考古学家) 这个戈俗称就是鸡鸣戈,就像鸡打鸣时的那个形状。这个戈的年代是战国中期的,就是说原来楚国灭掉了杞国,进入战国以后,临淄那个齐国又进入了新泰地区,他把原来杞国的国君封为淳于公,证明这个地方又叫淳于,原来是杞国的,杞人忧天的杞国。在中国历史上,有关杞国的文字记载非常少。对于杞人的了解,人们耳熟能详的记忆可能只有那句“杞人忧天”的成语。殊不知这个颠沛流离、一直遭受嘲讽的小国,竟真实地存在了一千多年,在新泰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新

3、泰市历史悠久,圣贤辈出,春秋时期的“和圣”柳下惠,一代名相鲍叔牙都生于此地,这里也是杞国最后的都城。史记陈杞世家中,对杞国有如下记载: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史记中记载的周武王分封的杞国在哪里呢?王立群先生,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他对杞国的历史有如下的观点。同期声:(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一般人们认为杞国就是今天开封所属的杞县(雍丘)。但是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 在山东的新泰出现了大量的杞国的贵族墓,还有墓葬中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 所以现在先秦史的史学界,就认定了杞国有一个搬迁的过程,它是由早期的杞县,大概是公元前772年,迁到了山东

4、新泰一带。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战争不断,弱小的杞国经常受到周边大国的侵占,曾多次举国迁徙,从最初河南开封的雍丘、山东昌乐的缘陵,到最后的都城新泰,其间经受的流离苦难,无人可知。对此,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考古学家王恩田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杞国,一个是殷代分封的杞国,它一直就在山东的新泰境内,战国时被楚国所灭。而另一个周武王分封的杞国,是从河南的杞县,迁徙到山东的缘陵,其后可能被齐国兼并。同期声:(王恩田考古学家) 清代晚期新泰出土了一大批杞国的铜器,就是杞人忧天的杞,一大批不是一件两件的,一大批而且规格比较高,现在看这个簋已经可以收集到8件了,九鼎八簋那应该是 天子诸侯之类的才可以有的

5、,那么就是说规格很高,而且是成套出的, 和文献记载一对号呢,那就证明这个杞国应该就是在新泰了。这是清代末期出土于新泰境内的一批青铜器,其中刻有铭文的器皿有杞伯簋、壶、鼎。这批杞国国君使用的青铜器,与同在新泰出土的淳于戈,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而其它两个地方,无论是河南的杞县,还是山东的缘陵,都从未出土过与杞国有关的文物。同期声:(王恩田考古学家) 那么现在好了,在新泰,连续出土了淳于戈,而且在泰安城区一批墓葬里,也出土淳于戈。泰安和新泰连起来说,这一带就应该是杞国,又叫淳于的所在(地),这是考古发现的。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杞国有如下记载: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新

6、泰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当时鲁国的东北部。历史上,杞国的疆域有多大呢?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市博物馆原馆长)从杞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它的南边是鲁国,西边是晋国,北边是齐国,这都是大国。东边是莒国,虽然国小,但是实力要比杞国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狭小的地面内,四面都是强国,在大国夹缝当中,生存空间十分小,生存困难就可想而知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出自列子天瑞篇,说是杞国有人怕天塌地陷,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个聪明人开导他说:天是积聚起来的气体,不伤人;地是成块的东西,你每天在地上活动,也不会陷落。于是,杞人消除了忧虑。杞人忧天通常被比喻为: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担忧。诗人李白曾经说:杞人无事忧天倾

7、。在中国,这个故事已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从未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杞人是否真的经历过天崩地裂呢?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市博物馆原馆长) 根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的杞国境内,就是新泰现在这个范围之内,发生过几次大的天灾,就是陨石坠落,现在还有遗迹,在谷里这一带。再就是强烈的地震、山崩,梁父崩,就是梁父山崩,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弱小的杞国人面对这种巨大的自然灾难,你说他不忧天,这就是杞人忧天自然的背景吧。原来杞人忧天并非一则单纯的寓言故事,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早期天文学领域最具科学精神的天问。在当地学者的引导下,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前去探寻令杞人忧天的陨石遗址。距新泰市区15公里的高西村,是当年杞国与鲁

8、国的南部边界地带,村外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水坑,当地没人知道它的来历,都觉得这个大坑很神秘,只听老人们说这个地方叫神灵湾。山东省泰山学院的万昌华教授,对这里考察了多次,他认为神灵湾是陨石造成的。同期声:(万昌华泰山学院教授) 你看它(水坑)有几个篮球场那么大,上下4050米深,据我们初步研究,它是春秋时期一次大的陨石降落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天坑。这个天坑和通古斯大爆炸形成的那个遗迹,我们认为不相上下,它是在杞(国),杞人忧天的那个杞。杞国的南部边界不到60华里,形成三次大的陨石降落,这是其中最东边的一个(陨石坑)。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

9、元前的687年,文献中记载了那年四月的一天,杞国第一次遭受天外来客的打击。那天夜里,天空中不断有燃烧的流星划过杞国的南部地区。突然,一颗巨大的陨石坠下,顷刻间这一带的山谷化为灰烬,举国上下天崩地裂,劫后余生的杞人惊恐万状。同期声:(万昌华泰山学院教授) 它形成大爆炸之后,几里以外的土都烧红了,很可能形成大面积的地震、山火,附近人烟很可能都灭绝了,所以由此我们就想到了,唐列子天瑞篇当中所说的杞人忧天,大约就是在春秋时期,杞人确实是看到了,这么一个小的国家,方圆只有百里的国家,一次接一次,像这个大的巨型天坑这样的陨石(爆炸),他能不感到天要塌下来了吗?很多年前,在附近几公里的范围内,村民们经常可以

10、在田间捡到很多带颜色、半透明的石头,据说就是那次陨石爆炸留下的碎片。同期声:(万昌华泰山学院教授) 这个是很独特,它是水晶陨石,这种陨石也是收藏爱好者最爱收藏的,它的价格比较高。大约方圆三四里都能捡到这样一种东西,它和宝石一样,实际上就是一种宝石,很宝贵。像北京、上海、天津、南京(人),我也碰到过到这个地方来寻宝、探宝。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期间,杞国在不到百里的范围内,发生过三次较大的陨石降落。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这种由陨石爆炸引起的灾害景象,在心理上给杞人造成了巨大伤害。同期声:(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陨石雨的降落,杞国人看成是天崩的一种先兆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古人这个时候,对天的认识是双重

11、概念,一方面是一种自然天,另外一种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天,就认为天崩,即使到后代也把这个自然天象、自然灾害和人世联系起来。两千年前的古人,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他们对自然与生死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的盲目崇拜阶段。每一次的日蚀、月蚀、洪水泛滥、陨石地震等奇异的自然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对自身的反思。从国王到普通的百姓,都要祭三牲,以告慰天地。或许,这就是杞人产生忧患意识的自然原因。同期声:(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这个忧患意识呢,一方面来自天象,另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小国,他周边大的国家,像最大的齐国,后来被楚国灭掉了,还有莒国,就是在山东莒县的国家,也被楚国给灭掉了。所以在这么一个复杂的

12、政治局面和自然天象面前,杞人的担忧应该说不是空穴来风。在地缘上,弱小的杞国身处大国、强国之间,终日都在揪心大国的入侵,加重了杞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担忧。杞国这种集体的忧患意识,明显地体现在杞国公子鲍叔牙的身上。作为杞人的后裔,鲍氏家族在新泰已经生存了两千多年。同期声:(鲍济玺鲍氏研究协会会长) 这就是鲍庄,是齐国大夫鲍叔牙的故里。我们这个姓呢,是夏禹之后,杞公子敬叔的封邑而得名。春秋时候,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扶持齐桓公称霸,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问鼎中原的争霸中,他九合诸侯,一旷天下,为齐国的胜出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切都与他饱受磨难、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同期声:(王

13、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鲍叔牙辅佐的是齐桓公,齐桓公曾经在莒国遭受过磨难,鲍叔牙辅佐他渡过了这一关。后来齐桓公回到齐国,因为齐桓公是面临几个公子争夺齐国国君君位的情况下,最终夺取了君位,做了齐国的国君,史称齐桓公。所以他做了齐国国君以后,就宴请群臣,很得意。当时,齐国的王公大臣都前来朝贺,取得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很想听到臣子们的赞美之词,但鲍叔牙却举杯提醒齐桓公,别忘了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同期声:(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在这个时候,鲍叔牙就提醒他,不要忘记当年在莒国受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磨难。齐桓公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这个意思了。作为杞国公子,鲍叔牙的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他辅佐齐桓公的一生。据乾隆年间的新

14、泰县志记载,新泰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1年的春秋时代,当时新泰古城的名字叫平阳城。一百多年来,在新泰境内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皿中,从商朝的叔父鼎,到战国中期的鸡鸣戈,这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互为印证了新泰曾经是杞国最后的都城。在那个内忧外患、弱肉强食的动荡年代,弱小的杞国靠什么手段生存了一千多年呢?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市博物馆原馆长) 我觉得他采用的最好的法,最多的法,还是用通婚的方法,来和别的国联姻,和大国联姻,比方说就像现在说的跨国婚姻,来求自保,求得生存。这些新泰出土的杞国青铜器,就是为纪念杞国国王的婚礼而铸造的。这些铭文的大意是:杞国的君王每亡娶了邾国一个叫曹的公主,祝愿他们子子孙孙,万年享

15、用。同期声:(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杞国人长得比较帅,这样联姻中比较有优势了,特别是他的男士帅,他就可以在大国中间,娶一些公主回来,当然公主长得漂亮不漂亮就无所谓了,他主要是能够保持一种政治上的联盟。这样的话,他就可以获得一些大国的支持,不至于把他一个小国灭掉。历史上,杞国曾经多次靠政治联姻,躲过灭国之灾。但作为杞国的国君,在得到政治利益的同时,他也要忍受这种婚姻带来的烦恼。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市博物馆原馆长) 据记载,杞成公娶的是鲁庄公的女儿,叫伯姬。他娶了这个妻子以后,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她在杞鲁两国之间不断地游走,化解矛盾,缓和紧张情况。并且这个伯姬呢,还给她的儿子向鲁国求婚,来继续增加这种婚姻关系。历史上,杞国一共娶过三位鲁国的公主。杞国的另一位国君杞桓公,先后娶了两位鲁国的公主,其中之一就是以风流著称的公主叔姬。同期声:(马培林新泰市博物馆原馆长) 这个叔姬呢,行为非常的不端,就是说作风不正。等杞桓公确实忍无可忍,就决定把她休掉,但是他想休也不行,要先让鲁国同意了才敢休,所以跑到鲁国以后,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