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田园教育.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1616758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田园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田园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田园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田园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田园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田园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田园教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田园教育概述蒲江地处成都市三环经济带,始建于公元554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示范县,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一幅幅生态画卷构架出“山、水、田、林、城”和谐相融的田园景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最美现代田园城市的工作目标,实施试验区建设“11448”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城乡办学环境更佳、办学品质更优、服务体系更完善的蒲江现代田园教育品牌。形成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齐头并进、健康协调、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一个目标”即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既是教育发展的目

2、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因此,这一目标,既有发展水平目标含义:在经历普及义务教育的低水平均衡和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为目的的初级均衡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均等,办出学校特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为特征的高级均衡阶段。又包含发展技术目标:探索建立立体式发展与多维度开放的蒲江现代田园教育工作体系和发展模式,创建蒲江现代田园教育品牌,为促进西部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典型经验与借鉴模式。创建“一个品牌”即创建蒲江现代田园教育品牌。建立立体式发展与多维度开放的蒲江现代田园教育工作体系和发展模式,整体提升“蒲江现代田

3、园教育”发展品质和区位影响力,为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彰显“四大内涵”即彰显现代田园教育自然品质、书院精神、开放情怀和报国理想的四大主题内涵。(一)自然品质现代田园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这是蒲江现代田园教育的品质内涵。1、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着眼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师生的发展搭平台创空间,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和谐发展。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注重差异,尊重个性,成人成才。一是绿色的教育质量观。绿色教育质量是一个既反映教育投入产出又反映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新概念或新的评价指标。

4、绿色教育质量应该是既考虑时间投放又考虑学生身心成长代价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换言之,绿色教育质量除反映在传统的分数上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身心成长(价值观、世界观、社会适应能力等)。树立绿色的质量观,势必引导学校减少学生学习时间,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增加校本教研,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节能降耗扩容”,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绿色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创新教育方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同伴,由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对于教师,也不能只是一味地给予要求和压力,也要多一些人文关怀,让人文关怀超越物质追求成为教师更好教

5、学的原动力。同时,要拓展教育的空间和课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活跃、不主动和从众、退缩,逐步确立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课堂转变为一种积极活跃、生气盎然的学习场所。再有就是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三是绿色的评价体系。绿色教学质量观视野下,“绿色指标”坚持全面学业质量观,变一维评价为多维评价。将学业质量界定为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三个领域,分别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

6、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学业水平,还考察相关的师生关系、学习动力、学业负担、教师的教学方式、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等影响因素,使评价从狭窄、片面走向全面、综合。2、尊重规律。一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教育传统,我县教育具有领先发展的能力和优势,也应该担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二是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资源体系,建设高效课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创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和育人环境,在自然的教育氛围中,积极引导引领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我,自主发展,个性成长,

7、释放生命灵性,建设精神家园。3、返璞归真。就是要去掉教育外在的繁杂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回归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着眼学生的本性和本真,引领和激发学生生命成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富有诗意栖居心灵和田园生活情趣的现代公民。(二)书院精神:现代田园教育的典型特质。坚持教育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蒲江独特的书院文化精髓,办最好的教育,育最佳人才。1、潜心问学的精神。魏了翁办学授徒,对诸经义疏重加辑比、疏剔。如他多次提到:“山中静坐,教子读书,取诸经、三礼,自义疏以来重加辑比”、“山中自课以圣贤之书,日有程限,诸经义疏

8、,重与疏剔一遍”。四库全书总目亦云“了翁以说经者但知诵习成言,不能求之详博,因取诸经注疏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九经要义。”此九经要义即魏了翁对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论语、孟子九种儒家经典义疏的辑比、疏剔,而其此行自然离不开笃实的考据。2、求真求实的精神。魏了翁主张读经不应于“读共担上看桃李”,而应“须树头枝底见活精神”。这种阐释诗义注重义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态度,体现了魏了翁求真求实的精神,亦是其诗经学与汉唐诗经学相互区别的一个界限,这对于宋儒空谈义理之风大有抵制之用。探究传统书院的文化精神、使之能够“古为今用”是教育发展研究中一项极具时代感的迫切使命。我们认为,传统书院的

9、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四点。1、“敬天法祖”的敬畏精神。书院教育,一向以儒家的教育理想为指导思想。而要达到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自身修养上首先要求一个“敬”字。无论是历朝皇帝祭祀天地日月和至圣先师文宣王,还是寒窗的学子读书之前要斋戒沐浴、恭敬地请出“书籍”,都体现的是这个“敬”字。孔子屡屡告诫弟子要“敬事”、“执事敬”、“事思敬”、“行笃敬”,因为在他看来,“敬”是提升涵养、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只有“修己以敬”(论语宪问),才能真正不违“礼”教。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把“敬”作为教导学生的重要品格,故他的学生万章在问及“交际何心”时,孟子告以“恭也”。(孟子万章下)所以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在解释“义内

10、”的时候说:“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孟子告子上)到了宋明理学,朱熹对“敬”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敬”是“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朱子语类卷十二)。朱熹如此强调“敬”,在于“敬”是本体体验与实践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他教导弟子说:“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培育出来的大批新世纪人才,一方面拥有着无限向上的自信心与进取力,能够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神奇的大自然(“天”)和高尚的心灵道德律(“祖”)也的确失去了一些应有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清华的高材生刘海洋泼熊事件,还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猫事件,还是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只是当下大学校园犯

11、罪的一个缩写。究其之所以发生的一大重要内因,无外乎是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与敬畏之心的淡薄缺失。一个人若没有了对天地万物及个体生命最起码的敬畏感,心中的邪念很容易无所顾忌地生发,以至于做出一些毫无理智的损人害己之事。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颗敬畏之心,也应当是每一个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应当思考和落实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传统书院中对“敬”的修养教育值得大家的高度重视。2、“兼纳包容”的开阔胸怀。晚清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综观二千岁间,学在有司者,无不蒸腐殠败;而矫健者常在民间,方技尤厉。”虽然这段话有些激进而偏执的情绪在内,但它却提醒我们有必要去关注“学在官府”与“学在民间”的各自特色与差异。笔者认

12、为,建立书院制度的首先意义,在于冲破上层显贵垄断教育的特权,承继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精华。从宋代起,经过一大批以学术与文化教育为终生职业的平民学者的集体努力,最基层的书院逐渐成为启蒙教育和初等教育的主体机构。如写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就是这样一位“其居去庠序远”的一乡之士。而这种“兼纳包容”的开阔胸怀体现得最为明显的缘由,还是应当来自于对传统书院所营造的学术氛围上作出的判断。章太炎所指的“学在有司者,无不蒸腐殠败”,其用意并非在于否定官学的价值理念与历史影响,而是尖锐地指出了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往往将思想规范化、单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这一不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弊端。相反,由于书

13、院是民间发起的,没有章太炎所说的那种“蒸腐殠败”之气,因而能更好地体现学术“兼纳包容”的精神。例如南宋时,湖湘学派张南轩主持岳麓书院期间,曾盛情邀请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到岳麓书院来讲学。与此类似,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时,也曾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充分显示出传统书院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而在当下,尤其是近些年来,大学校园里的学术之争竟出现“暴力化”的倾向,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中的人身攻击与无理谩骂处处可见、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而反观传统书院之间兼纳包容的那份开阔心胸,以及通过不断的争鸣“有理有利有节”地推动学术进步的实践努力,无疑是当下的学院派所缺失的一份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3、“独立自

14、由”的办学理念。宋乾道(11651173年)、淳熙(11741189年)期间,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完善的私学逐渐趋于成熟。独立办学、自由讲学的书院教学特色得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制订学规、确定课程、建立管理机构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理学家们明确提出书院的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教育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举的附庸,告诫诸生不得以钓声名、取利禄为读书目的。他们都要求书院应确立独特的教育宗旨,要求学生讲明道德义理、研究学术,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如朱熹明确声称“前人建书院,4、“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至朱明一朝才真正蔚为大观。明末顾宪成、高攀龙主持东林书院,发扬汉

15、朝太学学生“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清议”精神,发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从顾炎武、黄宗羲论学避虚归实,继之颜元、李塨验之于用,降至岳麓书院的湖湘学派,既推崇理学,又注重实践,再一次以身作则地倡扬“经世济用”之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学者。其间以曾国藩、左宗棠最为突出,既有个人修养,又能经世治国。他们崇尚建功立业,激扬文字的一介书生亦是点兵沙场的勇猛悍将。他们将追求政治抱负与提高个人修养凝聚在一起,崇尚和践行着古圣先贤“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到康有为、梁启超鼓吹新学并借以变法改制,近三百年间的读书风气可谓与时俱变。从前的士大夫不知钱谷事、不

16、知甲兵事,一味空谈道德义礼,以之为全部的学问。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是聚徒授学于广州万木草堂,继而于维新之际,登车揽辔、煽动舆论、鼓吹宪政、组织政党,以古之“经济”为己任,影响着当时政局乃至近世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其内在缘由不在它处,仍在万木草堂求学之时“经世致用”学风的深刻影响。然而,二十年来,抑或一百年间,我们对何为“学生”与“学生”何为,始终拒绝探讨。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学生是崇高的英雄,是全民的偶像,更是被抽象了的符号与被放大了的想象。可是,谁又能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鲜花”的精神在枯萎,“朝阳”的光焰在沉沦?在此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回归传统书院“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将追求理想抱负与提高个人修养凝聚在一起,无疑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应当重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三)开放情怀具备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资源和开放的态度等特征的教育,即跳出书本走出学校面向社会面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