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605022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有感 一台好戏要有一个好的剧本,一堂好课同样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诸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统筹全局,精心构造和选择具体方案的过程,它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实效:第一、整体把握课程知识结构是开始设计的前提;第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课程知识结构是开始设计的前提。 五年级分数与除法是“分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第一节“分

2、数的意义”的第三部分,前面两个部分是“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后面是第二节“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分数与除法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分数学生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呢?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学习一般要跨越三年级到六年级,而对分数的教学在教材上显性地编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是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分数的再认识又要再认识些什么。进一步,在这么长的学习时间内,学生对分数的掌握和学习到底是如何逐步加深的呢?每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对各个年级各个内容的教学进行“整体把握”。通过通读教材,分析知道分数的学习在小学阶段需

3、要经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第二层次: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在三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使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体会“不够分”从而产生新数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平均分”活动借助多种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分数的再认识。一般在五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将得到极大地扩充,主要表现在:分数产生背景的扩充,不仅仅是通过分物活动,在测量中也可以产生分数;对于“整体”认识的扩充,既可以把1个物体看成整体,也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整体;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

4、是分数单位的累积;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既是除法运算的结果,本身也是一个“运作”的过程。如3/4可以看出34.第四层次:分数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分数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将加深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分数是一个数,可以进行各种运算;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数本身的“运作”过程,比如120*3/4可以看成是120/4*3.第五层次:比的学习。比的学习沟通了小学阶段三个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即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 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的发展的纵向联系、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由此看来,分数与除法这节课的内容属第三层次,“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

5、数表示”的“计算时”,分数产生了。本内容还涵盖了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含义“3的1/4”是“1的3/4”,这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深化,整个小学分数学习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次拓展。此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知道“整体把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其中对于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分析,将为确定学习内容及其教育价值提供基本依据;对于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将为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提供基本依据。在此“瞻前顾后”、“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再来确定教学设计及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整体把握”课程知识结构是开始设计的前提。 二、遵循学

6、生认知规律,构建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过形象的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达到(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实施后的学习效果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 1、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包括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育价值,由此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其中,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是如何编写的,以及教材文本

7、呈现出来的编写意图。一节课的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应该基于对单元整体教材的理解上,并对内容和逻辑顺序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出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包括所涉及内容的纵向联系,即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和将来要学习过的内容的实质性联系。 2、分析学生及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挑战。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学生的学习困难。了解学生除了依靠经验判断,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试、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合理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学生调研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在找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困难与学习任务的联系和差距,设计出帮助学生达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活动和教学策略。 3、制定清晰明了、可检测

8、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核心。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因此,制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尽量具体可检测,同时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具体表述形式上并不需要逐条对应“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明确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围绕着教学重点的核心活动要突出,而且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预设学生的可能想法,并据此体现教师的应对措施。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多维度,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后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更重要的是为教学这目标的达成提供依据,为教学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参与这节课的研讨和打磨,让我认识到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及时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地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需要理性的思考和选择,注重预设与生成的互补,以积极地心态将生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理智的筛选,让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