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35217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数学素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思考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六十铺八一爱民中学 郭建刚 罗汉东【摘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活动。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对策。【关 键 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误区分析 对策研究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2、,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数学。可见,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是与创新教育紧密相连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所以问题的解决是创新能力的土壤,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对各种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然而在当下数学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问题太直白容易,缺乏价值二、教师问题单调刻板,学生兴趣索然下面是某教师上 “一元一次方程”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师:如何解方程3x36(x1)?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x1!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生2:先两边

3、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这位教师提问时,对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是不同于通法的奇思妙想。可惜,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仅没有得到呵护,反而被教师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能力。三、内容枯燥,缺乏引力有一位老师在教“有理数的乘法”中

4、,在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两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后,老师进一步给出了以下练习:“说出下列各算式的结果:37,(3)(7),(3)7,7(3)”在学生得出结果后,进入下一环节。师: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生1:结果。师(加重语气):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生1(声音变弱):结果。师:结果中除了符号还有什么?生2:符号弄掉以后的数。师:符号弄掉以后是什么?生2:绝对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对学生缺乏引力,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我们知道,一个有理数有两部分组成,符号和绝对值。如果教学中能让学生先明白这一点,那么这里的提问不用这么冗长,学生也不会茫然不解。如可先问:“以上结果的符号分别

5、是什么?”再问“绝对值分别是多少?”“与原来两个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谓水到渠成,不慌不忙。等待时间过少,草草收场在提出问题之后,尤其是提出一些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之后,许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几乎没有“侯答时间”。而且一有学生答对就“过去”,完成了自己制定的教学设计,却很少去考虑“绝大多数学生思考了没有”。殊不知,这样一来,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教学目标却未必实现。不给学生较充足的“侯答时间”也会使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影响其长远发展。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应紧紧

6、把握好如下提问策略1、灵活趣问,创激亮度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不再流于形式,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2、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

7、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例如,“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求证:EF/BC,EF (ADBC)。”这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把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吗?(3)已知E为AB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4)能够证明EF为ABG的中位线吗?关键在于证明什么?(点F为AG的中点)(5)利用什么证明AFGF?于是问题得到了顺利

8、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不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3、发散巧问 ,增强跨度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初中)刊登了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一文,文中列举了对下面这道习题的七种不同解法。 “如图,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用a、b表示AGE的面积。”文中给出的七种不同解法确实体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9、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整体处理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学生给出多种解法后,可如下设问:(1)这七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运用了一种什么思想方法?(都是运用转化思想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求解)(2)本题有没有更加简捷的解法?(学生F连结AC,得到了ACBEGB45,就有AC/EG,有了平行线,就有了等积关系,那么AEG的面积与谁的面积相等?)(3)变式:如图,点B、C、G共线,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2的正方形,试确定AGE的面积。这里设计的提问(1)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再一次得到升华;提问(2)及时发现学生F的思想火花,提出最优化解法;提问(3)是对本题结果的延伸和拓广。通过这样内涵丰富的提问,无疑增大了例题的跨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