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322962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第六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音乐实践: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郑雪梅(小学音乐)音乐教改历经十多年的摸索与徘徊,终于引来了柳暗花明的又一个春天。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从纷繁复杂的音乐教育现象中言简意赅地抽取出了课程的课程本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明确重申了包括演唱、演奏、创作、识谱等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双基”的学科价值和地位。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音乐教学在“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有很多有益的改善,其间,也有不少音乐课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忽视基础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令人担忧和困惑。实践告诉我们,没有音乐“双基”的支撑,“培养

2、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就是句空话,就是在建一座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音乐课程价值也无从实现。“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如何在音乐活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音乐“双基”?“音乐实践”为音乐教师的教育实践开启了一扇充满挑战和惊喜的门,开发和实施“音乐实践”,让新课程标准从蓝天白云间降落,扎根在充满希望的音乐教学的课堂,铺就音乐“双基”的着陆之道。体验性实践无处不可下金钩音乐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实现交流的听觉艺术,来自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声音构成了音乐的素材,犹如“天籁”。 即便是刚入小学的小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几乎为零,他们依然有着大量关于“声响”的本能体验,抓住这些体验

3、,设计体验性实践,有助于帮助孩子实现音乐学习的起步。以节奏教学为例,笔者曾经多次尝试过基于实践的“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要素中学生最容易也最愿意学的知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的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素材入手,每堂课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做一至两个节奏型训练,首先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请他们用象声词模仿出来。下面是笔者从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收集的答案:知了叫:知 . 了 | 知 . 了 |;冰水融化时的水滴声:滴 答 |滴 答 |;汽车喇叭声:嘀 嘀 . | 嘀 嘀 .|;麻雀的叫声:

4、叽叽喳喳 叽叽喳喳 | 叽叽喳喳 叽叽喳喳 |风声:呼 - 呼 - 等等。每当学生成功地表达出了一种“生活节奏”,笔者就把这节奏板书在黑板上,带领全班齐读体会。有时,还会把这些节奏打乱,重新组合成新的节奏型让学生学习,在读的过程中,他们就学会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师生乐此不疲的一种体验性实践还颇有创意学生把收集到的各种声音重新组合,根据“声音” 组编故事,节奏,成了学生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从低年级的相对简单,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相对较复杂节奏型的学习,学生并不感到困难,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其实,在掌握了这些节奏型之后,我们音乐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资料让他们听各种节奏型

5、,用“听一听,看看谁读的最正确”的游戏巩固学到的音乐节奏,还可以让他们借助生活中的物件如易拉罐、饮料瓶、木棍、竹片等自制打击乐器,或装沙摇振,或互相击打,用趣味性游戏来保持小学生的节奏练习热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不断高涨的兴趣中主动地掌握音乐节奏知识。训练性实践笑歌声里轻雷动音乐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科学而很久的训练,训练性实践便成为音乐教学必须重视的领域。无论是演唱、演奏技能,还是识谱、用谱技能,都需在“训练性实践”中完成。“训练性实践”的设计和实施最忌“机械”、“单调”、“过度”的纯技术路线,必须谨守儿童立场,在学科技能的专业性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之间找到适切、活泼的训练方式,

6、追求“乐练巧练成笑歌,童心欢畅懂轻雷”的境界。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声练习,是掌握正确歌唱方法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训练。虽然在一堂音乐课中一般只用五分钟左右进行发声练习,但坚持每一课都训练,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步得到较为理想的歌唱声音。在小学生的发声练习中,音乐教师应坚持下列原则:1. 简原则。运用五个最常用的母音:a、e、i、o、u,采用最简单的旋律,如12 34 | 5 - | 54 32 | 1- |等,去繁就简。2. 易原则。练声时,应在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D这适合大部分学生的音域内作半度音程上行或下行移调训练。不好高骛远,不作超出儿童能力的要求。3. 拟原则。发生

7、方法及发生位置的练习比较抽象,练习时口腔内上下打开,在开口音与闭口音交换演唱时喉咙始终保持打开的状态,就像“打哈欠”;呼吸自然放松,歌唱时横膈膜处自然向外扩张,气息像“叹气”似的向下运行;声音从眉心处发出,身体的头腔、胸腔共鸣腔体协调配合,这样不但保护好小学生稚嫩的声带,又能到高位置、纯净、圆润的声音,为歌曲演唱做好声音的准备。试唱训练也应纳入训练性实践的常规内容。小学生没有一定的音高概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难把音唱准,如何让学生获得较准确的音高感?我觉得音乐教师在每一课时中应该安排视唱教学这一环节,视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C大调的音阶入手,在唱熟C大调音阶的基础上进行级进听唱;由级进听唱过渡

8、到跳进听唱;再由跳进听唱过渡到旋律短句听唱,最后到旋律短句视唱,每课时中这个环节只需要一至两条音乐短句即可。在熟练掌握这一调号音高以后,教师让学生用C小调进行练习,再运用D调、降E调、F调、G调等不同调号的大、小调音乐进行视唱练习,但音域要控制在小字组A到小字二组的D这些小学生唱得最好的音域之间,这样既保护了小学生的声带,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为他们以后能自己学唱新歌曲的歌谱打下坚实的视唱基础。探究性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诸如“识谱能力”、音乐要素(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音乐双基内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记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属于符号系统的知

9、识,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尤须体现音乐课程的“审美性”、儿童学习的“趣味”性,用探究性实践,架起一座桥梁,走过“躬行”的旅程。歌曲的演唱或乐曲的演奏时,曲谱中会出现一些音乐记号,我们小学音乐教材中几乎每首曲目都会遇到力度记号和速度记号。力度记号有:强(f)、中强(mf)、中弱(mp)、弱(p),从很强到很弱连起来是渐弱,反之就是渐强等;速度记号有:快速、中速、慢速等。笔者尝试以探究性实践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学习力度记号时,笔者让一个同学敲击某一种打击乐器从音乐教室走到操场,再让他(她)从操场敲击打击乐器走进教室,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在最远处时的打击声是“弱”,走近一些是“中弱”,再近一些是“中强”,到了

10、我们面前就是“强”,这样就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了力度变化。在学习速度的变化时,笔者尝试和学生一起用拉长每个音的时值演唱一首歌曲,再用缩短每个音的时值演唱一遍,学生立刻就感知了哪个速度是快的,哪个速度是慢的,这种对比的音乐活动只占课堂教学一到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感受到运用了这些记号后的不同感觉,它的效果要比我们教师讲解无数遍要好得多,留在学生脑海里可能是一生不忘的记忆。在学习音乐体裁内容时,探究性实践更频繁而有效。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声乐体裁出现的最多的有:合唱、齐唱与重唱、音乐剧,歌曲结构以分节歌居多;器乐体裁出现最多的有:重奏和独奏曲、交响曲等,器乐曲的欣赏以二

11、部曲式、单三段体居多,风格以民族音乐为主。金蛇狂舞是聂耳创作的一首单二部曲式的乐曲,A主题以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变体“倒八板”, 即“老六板”的尾部加以变化发展,并作为乐曲的开始,故名“倒八板”,运用我国传统音乐手法“凡忘工”,即“4”取代“3”使音乐更加明朗欢快。B主题运用了“螺蛳结顶”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笔者多次尝试了“以问题引领探究”的实践方式在欣赏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这首曲子的演奏

12、形式是什么?2.乐曲分几个乐段,哪两个乐段相似?3.乐曲速度怎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4.你能哼唱一段你最喜欢的音乐吗?用问题创设了一个安静的聆听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中寻找和思考,听完后他们给了我这样的答案:1.这首曲子是民乐合奏曲;2.乐曲有三个乐段,第一与第三乐段相似;3.音乐速度快,表现了节日里热烈欢腾的气氛;4.有的学生哼唱55 44 55 225 44 61 2,有的哼唱56 56 54 5 12 12 56 1 等,这些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要求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总结,在总结中把“倒八板”、 “螺蛳结顶”做一个介绍,板书A+B+A的曲式结构,在这几个问题的设问与回答中我和学生就

13、共同完成了音乐体裁、结构、风格流派知识的掌握。创造性实践一水奔流叠嶂开音乐艺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新课程将音乐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实践的设计和实施空间极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是此类实践活动设计的核心关注点,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源泉,推动审美感受力以及美的创造力的持续发展。音乐创编是小学阶段创造性音乐实践的有效形式,主要包括:歌词创编

14、、节奏创编、简单音乐片段创编。这种活动不一定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中,可以融入很多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中。比如节奏创编可以在节奏训练这一教学环节中,把已学的节奏进行重新组合,就是创造出了新的节奏。创编歌词和简单的音乐片段通常放在一堂课的最后环节。创编歌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填词创编,这样容易记、容易唱;简单音乐短句的创作应从“易”入手,教师从提供两道三个音如“1、2、3”让学生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并要结合视唱享受自己创作的成果,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增加“5、6”两个音,使创作的旋律更丰满、动听,最后让学生运用整个音阶中所有的音符进行创作。高屋建瓴的新课程标准在我们面前展开了音乐教育绚烂的画卷,鲁迅说:“希望的花朵可以五颜六色,但必须耕植于现实的土壤。”伯格森告诫我们:“把希望和理想挂在嘴上,就会跌进希望的枯井。”音乐家贝多芬用辉煌的音乐生命启迪我们:“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21世纪的音乐教师理应追随大师的脚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担当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让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当下着陆、生根、绽放音乐实践,我依然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