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30445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

2、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我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可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我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仅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我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活力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最终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月光曲教学反思(二):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述“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经过皮鞋匠的联

3、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我感悟出来。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经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可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

4、时间还不充分,教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我感悟出来,应当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午时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境简便悠闲,此时心境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

5、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境变成得十分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并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活力顿时而生。)只是,教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问题设计还应当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月光曲教学反思(三):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生动地记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世界名曲月光奏鸣曲的传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八册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提议”中,提议教师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将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这个提议,

6、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自始至终,都不宜播放月光曲这首曲子,因为播放乐曲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那“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一声吼,曹军尽皆股栗;二声吼,曹军心生退心;三声吼,夏侯杰肝胆碎裂,于是曹军一齐往西奔走,“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那时候,我对张翼德真是敬若天神,异常是那几声大吼,让我感觉到山崩地裂般的气势。然而,当我看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一段时,不由得深感失望,电视里的张飞虽然也是“虎须、环眼、蛇矛”,但那三声长吼是如此的低沉压抑、苍白无

7、力,甚至还不如笔者的吼声分贝高。央视“鸿篇巨制”的三国演义使我心中张飞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那么,笔者极不赞成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一、此情非彼情。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并开浪漫派之先河。因为他出色的才华与辉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满了对贝多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当贝多芬到她的家乡演出之时,她才那么地渴望能亲自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会,她的哥哥才会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而深感内疚并

8、为之叹息。能够想象,当贝多芬意外地出此刻盲姑娘面前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惊喜,正是这种热烈的情感让她对贝多芬的演奏产生了共鸣。而我们的学生,异常是四年级的学生,除极少数对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学生只是经过课堂上教师对贝多芬一两分钟的介绍才对音乐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谈不上对音乐家的尊敬与爱戴,更谈不上什么热烈的情感。缺乏这样的感情基础,就无法对乐曲产生深刻的认识,无法对乐曲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二、此人非彼人。从课文的叙述来看,盲姑娘不仅仅爱音乐,并且懂音乐。她仅听别人演奏过几遍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弹出来。另外,她从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觉到弹得熟练、感情深,并且准确地确定出演奏者正是

9、贝多芬。这一切,都说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素养。正是由于音乐方面深厚的底蕴,让她有本事成为贝多芬的知音。而我们的学生,除个别儿童外,绝大部分是谈不上什么音乐方面的素养的。当然,没有多少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赏音乐,可是,要求学生经过乐曲去感受课文里描述的那种意境,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怕是勉为其难的。而教师意图经过变“抽象”为“形象”,让月光奏鸣曲成为突破课文重点与难点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已。月光曲这篇课文,经过作者优美的文字叙述,我们(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认真地读或者听别人读)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那如梦幻似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深深

10、的敬仰与爱戴之情-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学月光曲,“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月光曲教学反思(四):我在学校录播室上了一堂公开课。下课,我就开始自我反思。因为,我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组织学生下课了,听课教师,也是带着一丝缺憾,离开的说真的,为了这节课,我也付出了努力。从学习目标入手,到导学案的编排,教学设计的设置,说课稿的整理等等这些,我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只可惜,我对教材挖掘,还是不够深刻。以致上课语言组织,异常差劲,对课文资料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对这节课,我将做出认真而深刻的反思:一、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前,我本应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11、。或者,在教室放一块表,有了时间的保证,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完整。下次,坚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二、课文重点段落,朗读不到位。朗读,确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在进行过程中,没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句的内涵。或者说,不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更不要说赏析句子了。总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三、教师语言,不简练,不准确。语文课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准确。在什么场合,用哪个词语,哪个语气,都十分重要。比如“幽静”这个词,学生将其解释成了“秀丽,宁静”。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跟着错下来了。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忌讳的事。而我,又没在意,所以,会

12、感觉很失败。四、课堂上,缺少学生评价。是啊,学生评价,在课堂上应当算作一个亮点。可是,我却不敢尝试,或者说,不敢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像生字词的错误,完全能够经过学生的自查来完成。而我评价,我以后也要试着尝试。另外,在书写板书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明,哪个同学设计的对,哪个不对。不对的,应擦去。五、课件的设计,配乐没精选。比如,配乐朗读部分,音乐应贴合文字。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体。这就必须精心设计。并且,配乐时,声音不能过大,不能来的突然,等等。六、感激听课教师的点评。感激学生的密切配合。我们每个教师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他们的帮忙下,我会努力提高的。同学们课上都听得十分认真,无论表演,还是

13、回答,还是小练笔,都很精彩。期待我们共同提高。总之,经过这次授课,我受益匪浅。相信,虚心请教,默默钻研,会让我“步步惊心”。月光曲教学反思(五):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蒋军晶等名师的实录,我明白,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是不能将他们的设计生搬硬套的。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我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仅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仅

14、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所以,他走近茅屋。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明白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

15、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明白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我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仅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那里能够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经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我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仅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所以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