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2469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 3 均匀间距线列阵波束形成器姓 名:逯仁杰班 级:20120001 (12 级陈赓 1 班学 号: 2012011112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加深对声纳技术中波束形成和方位估计的概念理解, 理解声纳信号处理的基本过程,为今后声纳信号处理的工作和学习建立概念、奠 定坚实的基础。2.实验原理波束形成器的本质是一个空间滤波器。当对基阵各基元接收信号作补偿处 理,使得各基元对某个特定方向上的信号能够同相相加,获得一个最大的响应输 出(幅度相加);相应的各基元对其它方向的信号非同相相加,产生一定的相消 效果的响应输出(对于各基元噪声相互独立的情况时功率相加)。这就是波束形 成的工作原理。常

2、用的波束形成方法主要有时延波束形成法和频域波束形成法。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阵形、设计要求以及背景噪声特性下还发展了许多波束形成算法。针 对不同的阵形时的波束形成方法是指依赖于阵形的特殊性(如直线阵、圆阵、体 积阵等)而得到的波束形成算法:如直线阵波束形成法、圆阵波束形成法,体积 阵波束形成法等。针对不同的设计要求也衍生出多种新型的波束形成算法。当对不同的频率响 应要求相同的波束宽度时有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法,当对波束的旁瓣级有要求时可 采用切比雪夫加权波束形成法。当要求对阵列误差具有宽容性响应时失配条件下 的波束形成器6,362-382。如果利用噪声干扰的统计特性有高分辨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

3、DR)波束 形成法,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波束形成法,线性约束最小功率(LCMP) 波束形成法,自适应波束形成法等。但不管是何种波束形成方法,其目的均是在干扰背景下获取某个方向的信号 或估计信号的方位。下面仅给出时延波束形成和相移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时延波束形成法(时域)以任意阵形的汎元阵处理來说明波束形成方法。如图1所示.以阵元0対参考点,信号到达其它各阵元的提前时间为:如k=uf I対此,将各阵元接收到的信号甘别延时G 4*“4】后相加,即可实现竖直方向信号的同相相加的输出,在该方向上输岀幅度址大。I相移波束形成法(频域)假设基元接收悟号频率为庄,图1所示各阵元相对干0号基元的相位差

4、为叭, 斤=12N-1。只需对各基元补偿相位越 = 12、N-1)后相加即可得到竖直方向信号 的同相相加的输出,在该方向上输出幅度第大。对于频域波束形成法,可以采用傅立叶变换方法得到相应频率点的复数值。特别的,对于等间距直线阵如图2所示九阵元间时延差为r = M =仝譽, 阵元间相位差为够二2矶 J矶笄 J3.实验内容(1)仿真等间距直线阵基元接收信号,对所接收信号进行延时波束形成,估计 目标方位;分析波束形成性能。参数:阵元数16,中心频率1500Hz,带宽500Hz,信号脉宽20ms,信噪 比 20dB。(2)采用频域波束形成方法对所接收信号进行波束形成,估计目标方位,分析 波束形成性能。

5、参数不变。4.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clc;clear all;close all;N=i nput(请输入阵元数:); f0=1500;B=500;c=1500;T=0.02;d=0.5*c/f0;fs=100*f0;A=0.1;L=3*(N-1)*d/c;t=0:1/fs:L;theta0=input(请输入目标方位角(角度):); theta0=theta0/180*pi;x=zeros(N,length(t);for k=0:N-1if(theta00)for k=0:N-1tao=fix(k*d*sin(theta/180*pi)/c*fs)+1; y(k+1,1:length(t)+1

6、-tao)=x(k+1,tao:end);endelsefor k=0:N-1tao=fix(N-k-1)*d*sin(theta/180*pi)/c*fs)-1; y(k+1,1:length(t)+1+tao)=x(k+1,-tao:end); endendsumy=sum(y);ps(theta+91,:)=sum(sumy.*sumy)/length(sumy);endfigure plot(-90:90,20*log10(ps/max(ps); set(gca,FontSize,20);title(时域波束形成(无噪声);xlabel(theta/度);ylabel (输出/dB);

7、grid on各基元接收到的信号(无噪声)t/s时域波束形成(无噪声)取基元为16,入射角为 30度,也的确在30 度输出最大。n=normrnd(0,1,1,length(t);w=2*f0-B/2,f0+B/2/fs;b=fir1(128,w bandpass); np=filter(b,1,n);pn=std( np)% ps=AA2/2;ks=sqrt(ps/(100*pn);x=zeros(N,length(t); xx=A*cos(2*pi*f0*t)+ks*np;for k=0:N-1if(theta0ylabel(,时域波束形成(有噪声)t/se方向扫描结果(有噪声)由此可见加

8、过噪声的信号与 SNR=0dB 时波束输出图差别不大,都为入射角 30 度时幅值最大,因为波束输出图所反映的是基阵的性质,基阵本身的参数没 有改变自然不会对输出波形造成影响。改变 SNR 的值只能使得相同条件下信噪 比高的信号输出的波形图在 30度处的响应比在其它角度处的响应强度会比信噪 比低的大,这样更有利于目标方向信号的判断。for theta=-90:90y=zeros(size(x);if(theta0)for k=0:N-1tao=fix(k*d*sin(theta/180*pi)/c*fs )+1; y(k+1,1:length(t)+1-tao)=x(k+1,tao:end);e

9、ndelsefor k=0:N-1tao=fix(N-k-1)*d*sin(theta/180*pi)/c*fs)-1; y(k+1,1:length(t)+1+tao)=x(k+1,-tao:end);endendsumy=sum(y);ps(theta+91,:)=sum(sumy.*sumy)/length(sumy);endfigureplot(-90:90,20*log10(ps); set(gca,FontSize,20);title(theta方向扫描结果(有噪声); xlabel(theta/度);ylabel (输出/dB);grid onfftx=fft(x,fs);pa=

10、fftx(1500,:);phas=atan(real(pa)./imag(pa);for n=1:N;phas(n)=phas(n)+pi*(n-1);endfigurestem(phas); set(gca,FontSize,20);title(1500Hz处各基元接收信号相位关系); ylabel(phi);px=(0:N-1).*d; alpha=(-90:90)*pi./180; s=exp(-j*2*pi*f0/c*px*sin(alpha);for k=0:N-1if(theta00) tao=fix(N-k-1)*d*sin(theta0)/c*fs)-1; x(k+1,-ta

11、o:end)=xx(1:length(t)+1+tao); Sf=fft(x(k+1,:),fs);R1(k+1)=Sf(f0+1);else tao=fix(k*d*sin(theta0)/c*fs)+1; x(k+1,tao:end)=xx(1:length(t)+1-tao); Sf=fft(x(k+1,:),fs);R1(k+1)=Sf(f0+1);endendR0=R1*s;yy=abs(real(R0); yy=yy./max(yy);figure plot(-alpha.*180./pi,20.*log10(yy); set(gca,FontSize,20);xlabel(the

12、ta/度);ylabel (输出/dB);title(频域波束形成)grid on1500Hz处各基元接收信号相位关系-50e/度50100可见各基元间相位基本是线性,频域波束图同样能确定入射波的方位角在 30 度处。因为频域的相位补偿与时域的时延补偿作用类似,都使各基元接收实现了 同相相加,获得最大的幅值。现将基元数变更为4时0,其域他波参数束不变形。成(无噪声)e方向扫描结果(有噪声)频域波束形成0/度通过比较观察,可以发现,时域波束形成图中的尖峰数即为阵元个数减一, 即 N-1 个,频域图中各个尖峰之间会出现小的旁瓣,可以起到增加通带增益抑制 阻带,也对确定目标方位更有益处。改变N,可以明显看出主波束宽度有所变化, N 越大,主波束宽度越小,指向性越好。6.总结与心得体会如何产生时延不同的多路信号非常关键,本次实验使我掌握了时延波束形成 的原理和简单的 matlab 实现方法,加深了对相移波束形成和 DFT 波束形成的了 解。7.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由于部分实验程序用的是 Matlab2014a 版本,所以程序的有些地方与上实 验课时用的 Matlab 版本不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