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243887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和吸收》公开课.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执教人:北城力高学校 尹莉随笔: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630页。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教学难点: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

2、图;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图解曲线图,对图形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视频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展示图片食物和粪便。教师:大家平时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地吃饭,食物中的部分营养会被人体吸收,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那么这些食物究竟去哪了?从食物到粪便,它又经历了一个怎么的变化过程?有谁能说一说?学生讨论,回答问题。随笔: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知识食物的消化。【设计意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激发学生探究食物消化过程

3、的欲望。】二、探究新知1学习消化道和机械消化(1)展示图片消化道结构图和机械消化的过程。学生观察并回答一下问题:食物在人体内经历了哪些器官?食物在这个分解流水线上有什么变化?这些器官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2)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师生分析总结:食物从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的消化道,完成食物的运输。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道中各器官分工合作,完成食物的运输和机械消化。 (3)消化道结构简图: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功能咀嚼、搅拌蠕动蠕动、搅磨蠕动蠕动食物状态小碎块食物团食物团食物团粘稠液体粘稠液体粪便 (4)老师总结:机械消化是将

4、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过程。 (5)过渡:食物仅仅依靠机械消化就能形成小分子物质被细胞吸收吗?机械消化中的消化液又是从哪来?【设计意图:通过先了解消化系统中的消化道,奠定结构基础,再学习消化腺的化学消化作用,让学生从简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的顺序学习。】 2.学习消化腺和化学消化(1)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29页图4-22右侧图,仔细观察,尝试回答一下问题: 观察各腺体的位置和分泌的消化液种类?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器官是否相同,分别是什么器官?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成什么小分子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需要分解后,再吸收吗?所有营养物质都能被分解和吸收吗? (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

5、老师评价并做适当的解释,师生共同讨论,再重新看有关消化腺的图片和梳理化学消化过程。 (3)师生总结:由唾液腺、肝、胰等消化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胃腺、肠腺)构成消化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起点分别是口腔、随笔:胃、小肠。化学消化是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4)情感升华: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断病虫口入的传播途径。分子大小大分子小分子其他难分解营养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营养物、病原体分解终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吸收状态终产物能直接被细胞吸收直接被细胞吸收形成粪便排出营养物酶类分解终产物分解起点糖类淀粉酶葡萄糖口腔

6、(唾液)蛋白质蛋白酶氨基酸胃(胃液)脂肪脂肪酶甘油、脂肪酸小肠(胆汁、肠液、胰液)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机械消化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胆囊、肠腺、胰腺化学消化营养物糖类蛋白质糖类、蛋白质、脂肪【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六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化学变化过程,突出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化学消化作用,最终实现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相结合的食物消化过程。让学生始终在消化系统内,按照消化顺序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三) 巩固拓展:书本P31页技能训练“解读曲线图” 学生尝试结合问题,解读曲线图,回答问题。老师评价、指导学生解读曲线图的技巧,指出这个曲线图所暗含的信息如何提取出来,问题主要考察哪些知识(消化

7、道、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起点和分解终产物)。【设计意图:巩固和拓展新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四)总结升华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重新解决导入新课的问题:食物去了人体哪些器官?从食物到粪便,它又经历了一个怎么的变化过程?2.同学尝试用新知识回答问题。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消化过程=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定义。【设计意图:梳理和提升对新知记忆和理解,让知识更具系统性。】板书设计:食物的消化一、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二、 消化腺 1、 唾液腺、胃腺、肝、胆囊、肠腺、胰腺 2、糖类葡萄糖(淀粉酶) 蛋白质氨基酸

8、(蛋白酶) 脂肪甘油 + 脂肪酸(脂肪酶)三、 消化系统 = 消化道 +消化腺四、 消化过程 = 机械消化 + 化学消化 听课人: 时间: 地点:尹莉七年级生物吸收与消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内容很多涉及到部分数学曲线图、化学物质分解、和物理机械消化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学参考给予2节课的课时计划,将其分割成两个部分,分别侧重食物消化和食物吸收来完成。而我则以消化道为主线贯穿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设计成一个完整的课,再通过解读曲线图来巩固新知识,师生总结。一下是本节课不足:1) 本课后半部分上课比较随意,不紧凑,对于知识的详简,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2) 知识讲解过

9、于细致,面面俱到,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知识量;其实部分化学知识可以当做概念告诉学生,而省略原理的解释。3) 多媒体教具使用不够恰到好处,整个PPT中每一页的知识很多,字体较小,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图片可以用电子笔画出动态食物消化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消化道的顺序。4) 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由于安排学生预习的时间过早,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已有遗忘,再加上知识较难,所有学生对知识掌握有限。5) 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当知识点比较难时,特别是后排的同学有掉队现象,没有及时通过提问或互动将他们拉回课消化和吸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

10、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说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能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描述消化

11、系统的组成。三、学情分析(说学生)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

12、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四、教学策略(说方法)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可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六)、练习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