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22375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三年级语文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概括,能力稍差的学生干脆就等坐享其成。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

2、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盘古开天地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五个字扩展成一句话:盘古怎样开天地。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开天地的原因,及盘古身体的变化。 二、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

3、相同的内容。如赵州桥一课,第一段赵州桥历史悠久及建造者,第二段写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及坚固,第三段写的是赵州桥的美观。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本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既美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三、六要素串连法。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就是就可以这样来概括它: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

4、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四、抓重点句法。我们所学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者是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就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和末尾的总结句,适当缩减,就概括出“课文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地”和“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明珠”。这一主要内容了。有的文章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文章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

5、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总结了重点段的意思。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中心句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第一自然段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指出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段,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把这些重点的句子综合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还有的课文中间部分常有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连文意的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因此,概括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过渡句也有助于我们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互相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更容易更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