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22296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孩子2-3岁时的理想教育目标一、独立和成就动机孩子现在渐渐希望能自己来,他让自己和其他人知道,他已经可以独立做很多事,不再处处需要大人的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表示得时时要求、甚至强迫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相反地,研究证明,过度要求孩子独立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会造成孩子对大人过度依赖,尤其是依赖大人对其成就的评价。可能造成孩子日后被动的个性,或导致孩子追求成就的狂热。这种狂热并非出自于乐趣或体会到成就的真义,而是由于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赞,希望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在这个年纪,还不应该给孩子必须完成某事的压力。如果孩子想要独立做一件事,就让他去做。你可以鼓励他的想法,给他认同和支持,偶尔用一个

2、提议把孩子导向正确的目标(但是不要经常建议)。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对持续性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追求独立自主的努力,在这个年纪并不能减少父母的负担,反而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如果不让孩子帮忙,你也许还能快点完成孩子可能在帮忙擦碗时打破一个盘子,在帮忙端菜上桌时打翻一碗汤,或在帮忙打扫时把地板弄得更脏,让他自己穿衣服好像永远完成不了。可是请不要因此就找一些不会给你添麻烦的“假工作”给孩子,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而觉得你没有认真对待他。假装工作的游戏没有什么用处,孩子需要的是简单而有意义的小任务,在他有能力完成的前提下,可以逐渐加深任务的难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

3、孩子发现他对于家人的日常生活有真正的贡献,就会早早感受到分配任务及团队精神的意义。孩子总是模仿大人,凡是父母讨厌的事,孩子就会跟着讨厌,例如打扫房间。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觉得打扫是一件无趣的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童年时得到一个印象:打扫是一件麻烦而讨厌的事!而在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从经验中体会到维持基本整洁的必要,整洁要比脏乱令人愉快。所以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于打扫的厌烦,而让他感觉到一个整洁的房间多么令人感到愉快。如果提及期望达成的目标,请遗忘那些会导致你害怕的工作本身。孩子容易理解的目标是那些源自他自身兴趣的目标,所以教育孩子独立首先应该从这些地方着手。比如他希望能单独爬上一架梯子,或希

4、望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穿衣服。二、训练孩子上厕所如果在孩子26个月30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训练他们上厕所,那么他们在30个月33个月大的时候就大致可以保持干净。白天里只有在他疲倦或不舒服时才会弄湿尿布,心理上的负担也可能是孩子尿湿裤子的原因(如父母的争吵、弟弟妹妹的诞生、过于兴奋或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几乎已经不会出现在尿布上大便的情形,夜里也很少会再出现。满两岁半以后,即使在睡了一个较长的午觉之后,孩子的尿布也通常还是干的。膀胱排尿的时间拉长至5个小时以上,有些孩子已经可以一觉到天亮而不会尿湿。在感受到膀胱涨大的压力时,孩子就会醒过来。有些孩子则有几天不会尿湿,有几天还是会,当然孩子还没有办

5、法控制。所以要求孩子“不要”尿湿没有多大用处。到了三岁时,多数孩子在一般状况下已经不会弄脏裤子。可是一直要到了五至六岁时,孩子才真正能控制自己,即使在疲倦或玩疯了时也不至于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你尚未开始训练孩子大小便,那么你可以开始进行第一步。孩子现在已经可以走得稳、坐得稳,也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他的需要。他已经可以分辨大便和小便的不同,也懂得两者的称谓。下面是训练孩子大小便的几个重点: 把弄脏的尿布给孩子看,向他解释为什么最好使用马桶或便盆(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亲身示范使用马桶或便盆)。 在马桶上加一个儿童座垫,让孩子也可以使用“大人的马桶”。 让孩子通过“练习坐马桶”熟悉马桶的使用方式。马

6、桶的座垫应该要舒服,不要太过冰冷,而且不会滑动。替孩子把裤子脱掉,让他可以把腿张开,孩子会觉得比较安全(最好在进行如厕训练时给孩子准备一个梯凳,这样可以支撑他的双脚)。 仔细观察孩子什么时候想小便或大便,反复尝试把他抱到马桶上,不要走开,教他怎么用力。 如果孩子(偶尔)成功了,和孩子一起为他高兴,不要吝于给予赞赏。 如果不成功,在3分钟4分钟之后,就该把孩子抱下来,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 等孩子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会在想上厕所时来告诉你,你只要帮他把裤子脱掉,接下来的步骤就可以让他自己做。许多孩子很快就学会自己脱掉裤子,不需要大人要求就主动跑进厕所。 退步是正常现象,自己上厕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

7、容易的事。有时候孩子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才往厕所跑,而在途中就已经尿在尿布上了,或孩子太过紧张以至于根本没法解出大便来。训练孩子大小便的过程必须不带半点强迫,孩子才会对这件事有积极的态度。你会发现他在成功地使用马桶大小便后,用你夸奖他的话来夸奖自己。如果孩子对别人的排泄过程也发生兴趣,或在动物排泄时好奇地观看,请不要太过惊讶。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完全正常,这是由于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兴趣,并且想要知道它的功能。闹别扭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一般都认为30个月36个月这段时间,是所谓闹别扭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孩子比以前更明显想要贯彻自己的意志。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人开始更留意孩子表达的意愿,从而

8、鼓励了孩子贯彻意志的决心。事实上,孩子的别扭早在几个月大时就可以观察得到。婴儿哭得小脸涨得通红、憋住气、把身体拉得僵直。但是我们通常不认为那是有意识的反抗,因此也不将之称为闹别扭。只是几个月大的孩子基本上还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的强烈需要,等到他会说话了,他就会越来越明白地表达他的愿望。他会说:“我不要!” 同时也许还会用跺脚或跑开来加强他所说的话,于是我们说孩子在“闹别扭” 。孩子的心理不断发展,需要大人时时调整态度,视不同的情况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当孩子追求自主和自由的愿望受到太多限制,当他的自动自发由于大人的误解而受到压抑,自然会导致孩子闹别扭。如果大人将此视为对于自身权威的挑衅,冲突就会

9、更加严重。闹别扭是孩子保护自己的自然反应。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孩子觉得无法达到大人的要求时当他不想达到大人的要求,当他觉得这些要求不公平、限制太多、看不起他或造成他的痛苦时。所以作为孩子旺盛生命力与意志力的表现,闹别扭有其正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当父母对孩子要求太多,高估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时,也会出现孩子闹别扭的情况。或当父母无视孩子的困难,忽略孩子对关怀和温柔的需要时。通常孩子只要找到一件有趣且符合他身心发展的事情做,倔强的反抗行为就会迅速消失。也就是说,孩子闹别扭并不是随兴为之,也不是盲目而毫无理由,就算有时候孩子的脾气看似发得毫无道理,通常都是因为大人没能适应孩子的需要。现在你该了解,

10、闹别扭的年纪固然会来到,但不见得一定要弄得鸡飞狗跳。事实上,孩子只会对大人闹别扭,而且通常只会针对某几个大人发作。由此可见,孩子闹别扭的情况是可以控制的。下面要告诉你如何处理孩子闹别扭的行为。1、懂得让步不管多么重视孩子追求自由的需要,父母都知道完全没有规矩和禁令是行不通的。但是规矩和限制要有理由,而且是孩子能够懂得的理由。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感觉得出哪些规定是合理的,哪些不是。合理的规定出于现实的需要,而不是由于父母的不耐烦和方便。在说明理由时若是只诉诸父母的权威,就剥夺了孩子学习决定和判断事况的机会。合理的限制在孩子很小时就可以向他解释,比如哪些东西是危险的(电气、煤气、剪刀等)。孩子也能够

11、了解父母没有办法整天陪着他玩,而必须有其他的事情做。 2、承认错误在跟孩子解释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某些规定其实并无必要。那么你就应该坦白承认,告诉孩子:“是我弄错了,你是对的!”这样一来,孩子能感觉到大人并不自视为绝不会错的权威人物。他看见你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等到他闹别扭大吵大闹之后才改变规定。你会惊讶地发现,如果肯这样跟他解释,孩子其实是很宽容而体谅的。3、避免命令的口气不要说:“不要再玩了,我们得出门了。”而改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如果我们还想去店里买东西的话,我们就该出门了。” 通常能得到较好的效果。4、防止孩子闹别扭所有这些提示都是为了避免孩子掉入别扭情绪的漩涡里,因为一

12、旦陷入,他就很难跳出。在孩子刚开始闹别扭时,偶尔还可以用幽默感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提议有趣的活动)来免掉一场哭闹。可是一旦孩子真正发作,这些方法就起不了作用,就算大人平心静气、合情合理地跟他解释也没有用。在这一刻,孩子全心专注于自己的愿望,听不进任何道理。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去闹,但仍试着友善地跟他说话。至于冲突本身,可以事后再和他谈。5、错误教育的后果孩子并不需要和父母进行无谓的抗争来贯彻他的意志。孩子是弱势的一方,以强迫孩子就范的方式只会让他丧失自己做决定的勇气,因为大人总认为孩子的决定是错误或不可靠的。孩子会变得听话、顺从、作决定时依赖他人,而且学不到有目标地展开一个活动。与强迫压抑同样错误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他无法控制的哭闹和愤怒(把他丢到门外,或把他锁在房间里)。孩子的怒气是针对那个惹他生气的大人,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是大人惹了他。如果那个大人不理他,孩子就会把怒气发泄在别人、别的东西甚至是自己身上。这就种下了孩子日后情绪抑郁和缺乏勇气的种子。放弃规矩和限制并不能避免孩子哭、闹别扭。相反地,规矩和限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变成一种压迫)。完全的自由长期下来会让孩子不快乐。没有外在的限制(以及没有外在的认同),孩子会觉得无助,缺乏安全感,觉得被抛弃,由此而生的恐惧将以愤怒的形式表现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