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222962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声音的产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声音的产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声音的产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声音的产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声音的产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声音的产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声音的产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任初级中学表格式教案(修订)课题声音的产生时间9.4班级八年级教师靳卿科目物理课时2课型新课一、教材内容分析: 首先本章内容为声现象,为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条件及声音的传播条件,为了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知识,在学习时尽量多的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 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3) 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4) 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2) 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 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四、学情分析:本节为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和物理思想

3、还没有掌握,所以这节分为2个课时,重点也要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及学法的设计):将本节中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这两个问题按照探究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以此化解教学重点与难点。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本节课在教师授课,采用幻灯片展示物理学习的探究过程及相关图片,并由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器材有:衣架、笔帽、细绳、橡皮筋、音叉、水、塑料小球铁架台等。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都使人感到刺耳

4、难听。乡村夜晚稻田中的蛙声,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 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具体方案: (1) 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2)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体 验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

5、样的感觉。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上述物体(橡皮筋)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有固体能发声吗?液体和气体呢? 小结归纳(板书)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演 示(1)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 (2)扬声器发声时,纸屑上下跳动。说明: (3) 用碎纸屑洒在鼓面上,发声时纸屑跳动,用手按住鼓面, 纸屑停止跳动,小鼓不再发声。 说明: 应 用让学生一些发声物体振动的事例。 想一想 大家能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事例吗? (二) 声音的传播 做一做(1)将衣架挂在细

6、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 (2) 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让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想一想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总结: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声。 讨论交流 请学生举一些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 演 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小结归纳 (板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 声音是一种波 演 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7、。 引 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 演 示图1-7实验 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归纳 (板书)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 理。 (四) 声音传播的快慢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 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 点 拨师: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

8、s。 小结归纳 (板书)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1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空气传入耳的。 例2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B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类型二: 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例3正要咬饵上钩的鱼

9、,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C ) 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一一鱼 C大地水鱼 D水鱼 例4 如图7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 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 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能量.若在月球表面 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 述现象,这是因为 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是真空) 类型三: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例5 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

10、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四、课堂总结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具有能量。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五、作业 附:随堂练习 1在图中,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 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铁丝比棉线传声性能好_ (3)如

11、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 声音了,这是由于_细棉线停止了振动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不能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理由是: 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从而不能传播声音。八、教学评价设计:1、知识评价:声音是学生熟悉的现象,要探究声音的产生,首先从日常生活引入要探究的问题,为了不禁锢学习的思想,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先让学自己思考和讨论:要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和实验进行评估,并引导他们了解物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样既能容易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也能让学生获得物理的基本知识。2、能力评价:学生对物理探究性学习还没要接触过,所以探究能力缺乏锻炼,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欠缺,教师要特意来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及知识的应用能力。九、教后反思: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学中,借助一些常见的物品,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声,从而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开放性和独特性方向发展,教学中对学生所采用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要给予鼓励,而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应着眼于方法的“多样性”及“独特性”上,不要急于得出结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