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200169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版)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论文学 院:药学院 年 级:2013姓 名:杨燕 学 号:s2013010112课程论文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学 生: 杨燕 药 学院 2013 年级,学号 s2013010112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

2、结。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 生产力 社会价值 发展前景引言 基于对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探索,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作“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终于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被解放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

3、现”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提供了重大依据。19世纪是同样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运用于机械化大生产,从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科学孕育着新的理论,科学创造着社会的文明,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将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随着世界进一步的发展,

4、我们迫切需要认清与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思想来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重要性的理解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1,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一)科

5、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 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2。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包括两种:一种是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这类显性要素存在,另一类是以科技、教育、管理这类软件要素形式存在。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6、,就必须向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渗透。马克思分析指出了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能够不断提高,从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的强有力杠杆。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不断地创造着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的物质,从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历史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身也不断得到改造。人类通过自身在大自然中的实践,学会与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总结归纳,发明出可以维持与丰富生活的技术手段,历史演变再次有力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

7、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毛泽东果断提出:“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邓小平多次重申与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江泽民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具有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

8、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3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搞好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的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事业将人们带入了开放的多样的生活方式中,这种种现象进一步的表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很多发展社会经济的机遇,较快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提高我

9、们的智力水平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三)科学技术是一种多重职能的产物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运用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现象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类困惑的全球性问题,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在自然方面,不恰当的科技应用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己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在人自身方面,人类精神家园迷失,心灵无处

10、安顿,面临根本的信仰危机。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就不只是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而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人类文明日臻昌盛。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最大程度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技术活动,就是一种最好的应用与结合。这样,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充分检验了社会技术的存在观、真理观、实践观、价值观。目前,为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首先我们要实现科学价值观的转变,从认为科学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到与自然协调及全面发展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

11、次,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应该与自然的法则相一致的,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最后,生态文明要求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纳入到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推行生态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研究趋向与发展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三个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焦点4,一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否被社会建构的问题;二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实践二者谁应是建构科学技

12、术观的核心;三是未来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是否应从科技哲学内部的一元研究走向多元反思。针对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技术观的一些研究进展,目前人们不仅仅重视对单个人物或学派的科学技术观研究,而且更加强对科学技术观的整体发展趋势、演进特点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从科学技术知识或科学技术实践的视角来对反思科学技术时,也重点从人文主义这一反思科学技术的重要维度,对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系统梳理。总之,未来的科学技术观研究应是对传统狭隘的科学技术观的超越,立足于已有科学技术观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与扬弃,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观现代演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科学技术观的超越之路,建立一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全新审视。 马克思和恩格

13、斯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可统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即在质上和量上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功能观、科学技术战略观、科学技术人才观、科学技术和谐观及科学技术创新观在现代化社会中以取得进一步的升华,推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此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最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在最广大的人民最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

14、依靠其发展的基础之上,指明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三、结语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内涵的深度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一种社会价值,具有多重职能的特征,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在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概括与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认识,我们要吸取科学技术的精华剔除糟粕,正确培养科学技术观念,在科学研究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遵循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一致原则,闯出一条中国式的可持续性的知识经济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 郭贵春. 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2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 2) 3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6.4 艾志强. 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