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194905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复习教学中辨证的主导策略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 义 福 231500 内容提要 本文就高考复习教学中学生认知及能力发展规律,结合实际,阐述了教学中几个辩证的主导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做法。 关 键 词 主导策略、以误辩证、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以常求奇。教学过程是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师主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尤其是高考复习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目标高,更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高质量,更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实施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及促使各种矛盾转化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以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时效性、实效性。本文试图阐明复习教学中四个辩证的主导策略。敬请各位同仁赐教及爷正。一、突出认知“

2、陷阱”的“防范点”,以错误教训辨析正确概念(以误辨正策略)常有学生反映:“课一听就懂,但习题一做就错”。这是历届学生较普遍的反映,因此使复习教学中应突出针对性设疑布阱。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经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两个过程,听懂课仅意味着理解,知识的应用过程必须通过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完成,而有关知识的实际问题中又充满了各式各样,不易为人察觉“陷阱”,习题一做就错就是“失足”落入“陷阱”所致。案例A: 如图1所示,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大小为q,以速度v垂直于并经过小孔o射入存在着匀强磁场的真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离子的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时间T到达位置P,证明

3、: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的夹角跟t的关系是 二qBt/2m(高考题)教师先证明:负离子从O点运动到P点,如图2所示,在P点与在O点的动量的矢量差为v2mvsin,负离子受到是洛仑兹力FBqv,由动量定理Ftmv,Bqvt=2mvSin,当很小时,sin,所以qt/2m证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上述证明是否正确。尔后指出:上述证明似乎正确,但认真分析却发现存在着多处错误:一是误将洛仑兹力的概念不理解和硬凑答案的结果。由题意可知,该负离子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洛仑兹力是变力,在该力作用是作匀速圆周运动,故认为 很小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应从圆心角2和所对弧长ROAP求出。最后给出正解。法一:负离子作匀速圆

4、周运动,所以qvmv/R , vqR/m, OPROAP, vt=R2, 所以=qBt/2m。法二:当负离子到达P时,圆心角=vt/R=qBt/m,因为=2。所以:=qt2m法三:因周期T2R/v=2m/q,转过即2角需时间t=2t/2=2m/q所以:qt/2m类似还有一些因思路错误或因概念模糊或因物理过程分析失误,或因模型引用失当,但却能得出正确结果,而这些往往却被学生认为是一题多解的殊途同归,实则却是正确结果而错误的思维(方法)的歪打正着。如何使学生对“陷阱”在头脑中建立起“防范点”,并准确地识别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教学中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教会学生在“两头小中平湖中划

5、船”,仅限于循循诱导,引导学生顺利接近所追求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由于思维跳跃幅度不大,虽然比较容易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但对于指导学生辨别知识间的差异,灵活地解决那些貌似相同而实质迥异或似乎水面平静而水下暗礁犬错的问题,效果不佳。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知识的掌握过程也无不如此。实践表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经历多次“摔跤”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在高考的复习中,教师应在知识思维的轨道上布下“陷阱”,有意让学生“陷”进去,在其自认为成功之时,让其葛然回首,在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差,引起兴趣,唤起新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积极的辨“阱”教学,造成印象深刻,确有记忆犹新的感觉,建立起在

6、相关知识问题不再“失足”的“防范点”。所谓教学中的“陷阱”,就是根据教材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连贯性、综合性,尤其是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设置一些很容易使学生上当或失误的问题。“陷阱”的设置一般有如下几种途径:在知识面上设“阱”,以落实重点,克服难点;在知识的衔接处设“阱”,以沟通事物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现有错误知识的上设“阱”,以消除接受科学知识概念的障碍;在知识的转化点上设“阱”,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知识问题的相似性上设“阱”,以提高辨别问题模型的能力;在思维上设“阱”,以克服常见思维的消极定势。二、抓好难点知识 “转化点”,以简单知识与方法以简驭繁(以简驭繁策略)

7、知识问题的研究总是从简单问题入手,由简到繁,以简驭繁,如研究物体的运动,先研究直线运动,再曲线运动;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后研究变速直线运动,先研究单个质点的振动,后研究多外质点的波动。后面问题知识是前面知识问题的延伸,前面的知识与思维方法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转化点”,“以简驭繁”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复习教学中的一种 科学的主导策略,它在复习过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性。 知识“繁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知识的精深与学生基础知识浅薄之间存在差距;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具体经验少之间存在差距;知识的相关性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之间存在差距;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与学生分析问题易于表面着手的方法

8、之间存在差距;知识问题的复杂结构与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生的思维方法之间存在差距。针对上述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较简单的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只有基础知识的完整掌握后则繁难的知识问题才有可能突破。如力学中,只有较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学会正确的受力分析,灵活地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熟练地掌握物体做各种形式运动的规律,才能正确地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解答有关力和运动的综合性问题。其次是为突破繁难问题寻求“转化点”。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寻求知识的“转化点”。常采用的方法是将繁难知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基础知识问题,化整为

9、零,通过各个击破达到“全面瓦解”。二是寻求思维的“转化点”,如采用类比法“似中求同”;采用比较法“同中辨异”;采用等效法“异中求同”;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正象问题反向化;渐近问题极端化;无限问题有限化;变量问题定量化,等等。结合渗透学科的思想方法,努力缩小学生思维方法与科学思想方法的差距,从而在知识与思维方法双重转化的基础上使繁难问题得以解决。如“抛体的曲线运动”可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知识的转化点就是“运动的分解”,思维的转化点就是“等效法”。抓住转化,以简驭繁难也是习题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运用这个策略往往可以使一些繁难问题简单化,瞬时步入豁然开朗

10、的境界。案例B:九五年高考第30题(原题略)标准答案列了七个方程,关系复杂,费神耗时,且容易出错。如果变换思维角度,将题意改换一下:设沙袋的速度与车子的速度相等,质量m则可用放大质量(故称)2nm来代替,这样沙袋的动量不变,而解答过程就可简化了。 对(1)问,只要第n个沙袋的放大质量大于车子和车上已载沙袋的质量和即可。因而有2nmM+(n1)m,解得n(M/m)-1,代入已知数据,得:n2.4,因n应为整数,故n=3。对(2)问,只要第n个沙袋的放大质量等于本车子和车上已载沙袋的质量相等就行了,2nm(M+3m)+(n-1)m,n=(M+3m/m)-1=(48+314)/10-1=8,最终共有

11、大小沙袋为3+8=11个。可见,对本题中给定条件和要求转换思维角度,沿不同的常规方法发散,运用了“知识转化”采用等效法“异中求同”,选取了最优化途径,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的解决,达到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解题效果。 三、瞄准解题训练的“聚焦点”,以精讲精练代替“题海战术”。(以少胜多策略)由于各类考试机制的完善,种类题目的翻新速度加快,考试的竞争很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运动量的练习会使学生的大脑的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实际上,练习题的多、深、难常常使学生疲于奔命,头昏脑胀,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他们往往只会机械模仿,有“举一”之功,而无“反三”之力,当题目稍加变化后

12、,便感到束手无策,其根源是教师对解题的多与少缺乏辩证的理解。其实多与少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相互转化。如何才能以少胜多呢?光学中一个物理现象“不同方位入射的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必定会聚焦点,而不是追究无数平行光的分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这在复习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瞄准选例”的具体做法分两个方面:一是“异中求同”,二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首先要求教师根据考查同一知识的需要,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模型作出多命题,再将这些命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中的本质问题,通过解其中一道题,总结出这类题的方法和规律。“同中求异”就

13、是要求教师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以点带面功能,有意识地在原题基础上进一步引伸与扩充,挖掘问题的内涵及外延,还应指导学生对新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激发思维,启迪智慧,拓宽视野,逐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使学生联合会通过对同一题目条件变化的比较,达到分析能力的升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例题的引伸与扩充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根据巩固同一知识点的需要加以变换,也可以是横向联系各种知识内容,改变例题条件或知识结构,还可以是适当变换物理情境或假设物理过程等等,使原题变为新颖题目。例如,有这样一道力学题“总质量为M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其发动机的牵引力恒定,

14、所受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某时刻,车后部一节质量为M的车厢脱钩,脱钩后车前部再行驶了距离L,司机才发觉并关闭发动机,最后前后两部分均停下来,求停下来后两部分相距多远?”对于这道题,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既会用代数方法求,也会用图象法求;既可从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角度求,动量守恒法和功率相等法求。又例96年高考第26题既考查了五个知识点(11B、43B、2B、59B、20B)五个能力(理解、分析综合、情境想象、识图作图、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又考查和检验多种方法、是一个内容丰富、情境新颖、物理气息浓厚的不可多得的好题。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分析题意,建立情境、启发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可再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解

15、题方法,如“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拉密原理法”,“封闭矢量三角形法”等。对一些规律、公式,在复习教学中,还应引导、启发学生采用变通方法,转换思维角度,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解决那些常规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四、立足能力培养的“基本点”,以训练常规思维为主适当启迪创造思维(以常求奇策略)这条策略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具有定势特点,而思维定势的正迁移可以使分析解决问题程序化,规范化、条理化,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想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和思维程序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是面对题给的条件和要求,能迅速地使多组不同甚至对立的想法沿不同方向发散,继而在其中沟通一个意外的思路,选取某一最优化的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其三要素。然而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熟练掌握知识及大量联系以往分析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的基础上获得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案例B,可以说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也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求异发散,继而沟通了一个意外的思路从而选取优化的简捷的解题途径。下面再以解题为例作简单说明。案例C:一个物体从塔顶下落,在到达地面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米/秒)常规性解法:设塔高为h,物体自塔顶落到地面的时间t,则(t-1)秒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为h-9h/25,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