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172005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式课堂《吴汉何尝妻》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九年级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主备人:李鹏基10.吴汉何尝杀妻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字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本文思路和结构。2、通过小组合作,反复默读课文,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3、学习引用典籍的论证方法和演绎论证的论证方法。预习检测1、邓拓,笔名 ,当代 家, 家。他曾与 、 合写杂文 。本文选自 。2、常见议论文的论证方法:(1) :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警句名言以及人民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者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 :用人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

2、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3、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点拨)即: _ 4、注音:邓拓( ) 篡位( ) 燕蓟( ) 自刎( ) 诬害 ( )校订( ) 祠堂( ) 无稽( ) 给事( ) 死心塌地( )5、解词: 、死心塌地:_ 、造次:_ 、无稽: _、殊不知:_探索新知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引论):( )由吴汉杀妻说起,提出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距离很大。(2)、(本论):( )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

3、,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3)、(结论):( )得出结论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本。2、(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_个论据?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作简要的概括。论据一:_这是从_证明吴汉不曾杀妻。论据二:_这是从_证明吴汉不曾杀妻。论据三:_这是从_证明吴汉不曾杀妻。论据四:_这是从_证明吴汉不曾杀妻。(2)作者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_和_。这说明了从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 ”的事实根据。3、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什么? _总结技巧1、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_这一观点,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本

4、着这一观点,作者对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是_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看过的历史剧,谈谈自己的看法。2、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式有_,例举了吴汉不曾杀妻的四个论据。还有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前提一: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前提二:后汉书没有记载。结论:所以,_。巩固突破1、“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句子中“不免”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_。2、“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句中

5、的“无中生有”、“硬”有何表达作用?_。3、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加以分析。 _ _。堂上小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篡位( )自刎( )无稽( )诬害( )奉诏(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投机取巧 面面俱到 死心踏地B、杀父之仇 举一反三 漠不关心C、大书特书 披星带月 滔滔不绝 D、自以为是 事半工倍 埋头苦干3、下列词语没有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 )A、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本来没有的事,凭空说成有)B、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C、这些都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毫无根据)D、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

6、。(装订成册的著作)4.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_”的说法,有力地论证了“_”的观点。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据他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B、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C、这样看来,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6、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1)、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了。 ( )(2)、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 ( )(3)、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

7、产。 ( )拓展提升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他是“读书”与“出户”关系处理得恰当的人。史记既有读书得到的东西,又有司马迁亲自考察的材料。徐霞客游记则更是不可能不出户就诞生。社会、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眼光敏锐者能发现其中精彩的句子。杜甫主张博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博览群书却一字也写不出的书篓子:南宋的“硕学”陆澄,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

8、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颜士家训里那个买驴博士,“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就买不来驴。相反,有些人能文能武:张良、韩信、曹操、范仲淹等人都经天纬地,作文章“倚马可待”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出户”。古人关于“出户”论及的甚少,对“读书”的见解颇多,其中又主要在“博”与“精”上有分歧。关于博与精,同为清代学者的戴震和江藩,就主张不一。戴震主张“学贵精,不贵博”。江藩主张“读书易博,先博后约”。陶渊明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点博与精的辩证意味。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知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说得很挖苦。老子主张“少则得,多则惑”。孟子认为:

9、“尽信书不如无书。”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总之,关于博与精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诗人尤袤说得漂亮:“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看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细读书,成效才大。有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光义的宰相赵普,原识字不多,宋太祖时就是宰相。他听了太祖的劝告读了书,到太宗时说:“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佐陛下致太平。”他喜“读书”,又喜“出户”,就是“出户”与“读书”的结合。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古人尚且做到了,那么,在我们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更应该身体力行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内容上、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内容: _ 结构: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