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158311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少年犯罪案件中选准感化点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中,如何选准“感化点”是做好失足少年感化工作的关键。所谓“感化”,是审判实践中对失足少年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就是用催人奋进的行动和打动心灵的劝说激励失足少年,促进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展。所谓“感化点”,就是指最能拨动失足少年情感,最易贴近失足少年真实思想,最有可能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或者消除他们心灵创伤的突破口。“感化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最能启发失足少年回忆美好过去的人和事,最能唤起失足少年良知的事件和事例,最能说服失足少年清除思想顽症的道理和事实,通过寻找“感化点”,往往能够发现失足少年身上形形色色的思想症状、心灵创

2、伤以及与该失足少年犯罪原因有着紧密联系的其他原因。因此,准确把握“感化点”,对医治失足少年的思想症结及心灵创伤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找准“感化点”,笔者认为“三谈”、“三分析”是正确寻找“感化点”的有效方法。“三谈”是指审判过程中,通过找失足少年本人谈,找该少年的家长、亲友、邻居谈,找他们的老师、同学、朋友谈,全面了解该失足少年的成长史、演变史、犯罪史。“三分析”是指在“三谈”的基础上,综合全案情况,认真分析失足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导致他们犯罪的思想根源、偶然性和必然性,从事物内部相互间的关系去研究该少年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过程,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3、表及里的筛选,确切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导致该失足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这里的“三谈”只能帮助审判人员“感觉”少年被告人,了解面上的情况,“三分析”才能通过现象找出本质,从失足少年身上反映出来的众多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选准“感化点”。审判实践中,恰到好处地用好“感化点”,通过庭审教育强化“感化”作用,对教育挽救失足少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在于审判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准确运用“感化点”。一是对“温和型”少年,一般用热的方法教育感化,如安排家长会见,用美好的回忆、父母的厚爱、家庭的温暖等等来打动失足少年的心,容易收到较好的感化效果。二是对“溺爱型”少年,却要用“冷处理”的方法,通过“以冷

4、制热”,使他们感到父母的“保护伞”失灵,必须严格以法律法纪办事,有的失足少年把解脱罪过的希望寄予在父母身上,有的直至宣告判决时,思想上才真正受到触动。三是“冷漠型”少年,情况则比较复杂,必须根据该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共性中找出个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对从小生活困苦,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失足少年,有时也采用“以热制冷”的方法,即选择从小抚养他长大的爷爷、奶奶、姑姑、外婆等与失足少年感情最深的人,帮助失足少年回忆过去,唤起他们的良知,激励起他们对人生的信心,鼓励他们正视人生,悔过自新,对与家庭关系紧张,教育有难度的少年,有时还需要“冷”、“热”方法兼用,在法庭上可增设“被害人”席,通过被害人对失足少年

5、讲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家长讲子女犯罪对父母的沉重打击等,促使失足少年反省自己的罪过,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改善紧张的家庭关系,以达到“冷热调匀”的效果。针对失足少年思想较单纯,可塑性强,反省性大,投入改造或进入社会后,思想容易出现反复,特别是针对部分失足少年与父母关系不大融洽,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感情上起伏较大的特点,抓住判决后的有利时机,紧紧扣住“感化点”,继续做好感化工作,巩固感化效果,是少年法庭在审判结束后,继续利用“感化点”不断延伸帮教中强化“感化”作用的又一作法。对少年罪犯判决后,一般抓住四个环节,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感化点”作用。一是抓住判决后的有利时机,适时进行判决

6、后教育,把情、理、法融于一体,将判决前不宜讲的话讲透,通过进一步分析,宣传法制,使失足少年及家长对法院的判决心服口服,使“感化”作用渗透到家长和亲友的心田。二是选择传统的节假日、少年犯出生日或判决日等有意义的日子,深入少管所或少年犯的家庭进行回访帮教,使失足少年不断重温“感化点”,进一步加深感化程度。三是抓住失足少年刑满释放前即将回归社会,思想上处于既高兴又担忧、即想改好又有自卑感及怕受歧视的心理状态,及时回访,再次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史、演变史、犯罪史,总结失足教训,肯定其改造期间的表现,指出他们释放后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和困难,应该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准备等,强化心理承受能力,为失足少年回归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四是上好释放后的第一课。失足少年刑满释放后,法院应及时召集居委会干部、管段民警、家属座谈会,介绍失足少年情况及“感化点”,请他们关心失足少年,帮助失足少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激励失足少年用勤奋向上的积极态度去开始新的人生。通过这些行动,把法院审判过程中对失足少年的教育感化工作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一系列的回访帮教活动又使失足少年的“感化点”在自新路上不断受到经常性的强化。一张生日贺卡、一封亲友来信、一次法制座谈、一场演讲比赛,都会使失足少年感到温暖,受到鼓励,使感化效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